基于BCM5615和BCM5615的EPON系統ONU設計
C*OLE和EMS接口電路
串行通信通過MAX232芯片實現,工作在3.3V工作電壓,它的體積比較小,工作穩定。通過串口可實現對ONU的網絡管理。使用常用的PHY芯片RTL8139擴展一個10Mbps網口,使得在Bootloader代碼引導系統后,通過該網口下載Linux內核代碼,系統運行后通過該網口對ONU進行WEB管理。
交換模塊接口設計
以太網交換模塊由1個BCM5615交換芯片、3個BCM5228B PHY芯片、1個BCM5221PHY芯片、1個HDMP-1636A千兆SERDES和SDRAM芯片組成。該模塊提供1個千兆光口(1000BASE-LX),25個百兆光口(100BASE-FX),是實現ONU功能的核心部分。一個千兆口作為PON的接收端口,接收OLT廣播發送的數據包;另一個千兆口連接成百兆口,作為PON的發送端口,向OLT發送數據,該端口發射的是特殊波長的光。通過特殊的交換機制來實現ONU與OLT的連接。
BCM5615芯片簡介
BCM5615是集成多層交換芯片,是以太網交換模塊的核心。它具有24個10/100Mbps和2個10/100/1000Mbps以太網口;具有2層和3層交換和27層過濾功能;可實現全線速交換,交換速率達670萬包/秒;支持IEEE 802.1Q.D;具有256KB的內部數據包存儲器,可以用SDRAM擴展64MB外部數據包存儲器。
本設計選用3片BCM5228B來提供24個PHY端口。BCM5228B是物理層器件,單片內包含8個獨立的PHY(端口)。BCM5615通過串行MII管理接口管理3個 BCM5228B芯片的24個PHY端口,系統對BCM5228B的訪問就是通過轉化為BCM5615的串行MII管理接口上的操作來實現的。BCM5228B每個PHY端口的管理地址由PHYADD[4::0]引腳設置,若BCM5228B的PHYADD[4::0]為PHYAD,則每片8個端口對應的管理地址分別為ADDR=PHYAD+ PORTX,PORTX為每個PHY端口的編號。
時鐘電路
BCM5615的芯核時鐘由133MHz的晶振產生,設計PCB時,應盡量靠近BCM5615的時鐘輸入引腳,BCM5615的GMII時鐘與MII時鐘均為125MHz,由125MHz的晶振通過74LCX245緩沖后產生四路125MHz的時鐘源,輸入到BCM5615的GMII_CLKIN引腳和3片BCM5228的REF_CLK引腳。注意連接到BCM5228B的時鐘線應該等長,不管千兆口是否使用,GMII_CLKIN的時鐘都必須提供。
系統復位電路
系統復位電路采用IMP811復位芯片,通過74LCX245緩沖后產生多路復位信號,分別接到各個芯片的復位引腳。為了可靠復位,要求復位信號的上升沿不能有振蕩現象發生。
系統軟件設計
本文選擇Linux作為操作系統,使用Broadcom公司提供的軟件開發包SDK開發BCM5615的驅動程序。PPCBOOT是獨立于其它軟件的,它只負責初始化并配置有關硬件,然后調用Linux內核映像引導操作系統運行,其它軟件分為用戶空間程序和內核空間程序兩大部分。在內核空間運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統、BCM5615驅動程序、RTL8139網口驅動程序、實現STP的STP內核模塊、為方便整個軟件系統設計和實現而采用的虛擬設備VND和VCD。它們之間的接口關系是:Linux提供內核API給BCM5615驅動和其它Linux可動態加載內核模塊,如STP、VND、VCD、RTL8139網卡驅動等。
ASIC驅動
ASIC 驅動主要是完成對BCM5615的初始化和配置工作,并為上層服務提供接口。其中SAL 層的目的就是把操作系統所提供的各種服務映射為驅動程序本身的API。第二層即中間層,也可以說是整個驅動程序的核心層,它建立在SAL 之上,其設計目標主要是提供底層寄存器和存儲器的訪問、PCI 總線操作、DMA 操作以及中斷處理函數等。驅動程序的頂層是API層,它建立在DRV層之上,是對DRV 有關部分的封裝,從而為上層的其他軟件模塊提供各種服務,其他模塊通過調用這一層的函數來訪問和控制ASIC。ASIC 驅動提供的API 對用戶進程來說是無法直接調用的,因此本文設計了一個虛擬的字符設備(TTY),并編寫其驅動程序,同時在/dev 目錄下用mknod 命令建立相對應的字符設備文件。
對操作系統來說,BCM5615的26 個端口對應于一個物理PCI 設備,即ASIC,它們共享一個PCI通道和地址空間。這給那些與網絡設備緊密相關的軟件帶來不少麻煩,因此可以把26 個端口設計成26 個虛擬網絡設備(VND)并編寫其驅動程序。因此,SNMPD 和生成樹協議軟件所看到的是26 個虛擬網卡,和普通的網卡并無區別。
結語
本文采用波分多址(WDMA)實現的EPON系統,與同類產品相比較,有實現簡單、性能好、易于升級、系統造價低的優勢,已經在寬帶接入網中獲得重要應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