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品牌死亡六成,MP3行業為何早衰?
——
經歷去年5、6月“華南百家MP3工廠關閉”之后,MP3在2006年的這個5、6月迎來又一個“死亡季節”:MP3銷售一落千丈,跌入谷底(銷售首次下跌50%以上),受此影響,從上游代工廠、配件供應廠,到下游的品牌和渠道,MP3行業再一次遭受大洗牌。
銷量下跌50%
自3月份閃存價格暴跌之日起,華南某知名MP3品牌總代負責人申勝(化名)就愁眉不展。5、6月蔓延于MP3市場的“寒流”一直涼到他心底。
占據MP3主要成本的閃存價格暴跌,直接導致各大MP3品牌價格大幅度下降,此時下游經銷商若不緊跟下調價格,同質化產品毫無價格優勢,銷量必然受到影響。申勝于是主動給經銷商補償了因閃存價格暴跌帶來的價差。
但讓申勝始料未及的是,即使他主動給經銷商補貼了因閃存價格暴跌帶來的價差,旗下MP3的銷量自3月份到6月份,一直未有起色,而且整體銷量下跌達50%。
“五六月是MP3市場的淡季,但今年的淡季似乎再度提前了。”申勝有點失望地說。
申勝或許并不知道,不單單他有這樣的煩惱,其他眾多MP3品牌廠商和渠道亦遭遇到同樣煩惱。
據一份調查資料顯示,今年的3月以來,全國主要大中城市MP3市場表現低迷,銷量持續負增長,其中,七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沈陽、西安)4月份總銷量僅為16萬臺,已經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整體下降幅度超過20%。
記者近日走訪華南各主要MP3品牌廠商和渠道,得到的數據讓人吃驚,主流品牌5、6月份MP3銷量下跌近50%,此前賣得越多,這次下降的幅度也越大。
記者隨后在廣、深兩地實地調查發現,在終端電腦市場,以往人頭攢動的MP3展銷臺已冷靜許多,有的甚至門可羅雀,而不少設在賣場中的數碼超市已是半停業狀態,一些商家已開始撤消柜臺。在深圳賽博數碼廣場門口,以往人氣最旺的幾個MP3展臺,現在只留下MP3廣告安靜地掛著。
品牌消失六成
MP3銷量跌入谷底的同時,MP3品牌數量也在急劇減少。據本報記者調查到的數據,2005年,國內MP3市場品牌數量曾一度達到630個,而如今在市面上,所有的MP3品牌加起來還不到100個,國內MP3品牌數量減少達六成以上。
MP3銷量暴跌和利潤急劇下降,使得一批又一批的中小品牌被淘汰出局。據多家MP3渠道人士透露,目前已有多個知名MP3品牌亦處于清貨階段。
“一些市場上的所謂知名品牌,他們的機器都是代工的,生產成本稍高,返修麻煩,已很難得到經銷商的支持,這類品牌會提前倒下。”某一線品牌負責人稱,“多個主流MP3品牌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目前已經有不少品牌處于清貨階段了。”
據他透露,從3月份開始,這些品牌就沒再向代工廠下單出新品,目前在市場上銷售的均是庫存的舊貨。“到年底,還有一批MP3品牌將被淘汰,堅持下來的將是那些產品定位明確、質量過硬、真正有自己制造工廠的實力品牌。”
更多的渠道商開始擔憂,如果這些市場上的知名品牌清貨完畢或完全撤退,遺留下來的售后問題將是經銷商和消費者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據記者了解,對于沒有自己制造工廠的MP3品牌,它們售后服務流程一般是:消費者——店面經銷商——總代——品牌商——代工廠。除了一些較小的操作性故障由店面經銷商的售后服務部能直接解決外,對于返修及技術性的問題,最后都會交由品牌商負責售后的部門轉由代工廠負責,如果品牌商已退出市場,縱使代工廠依然存在,產品返修的整個流程也將脫節,產品的售后將成為一句空話。
雖然在部分電腦城,規定對于出現售后問題的產品必須“誰銷售誰負責”,但有這樣的規定的電腦城畢竟少之又少。一旦某一MP3品牌商退出,本以為選擇了品牌MP3就可高枕無憂的消費者或又將遭遇購買雜牌無牌MP3同樣的打擊——售后無門。
MP3緣何早衰?
如果說去年5、6月華南百家MP3工廠關閉是MP3上游工廠的一次大洗牌,那么,今年的洗牌則主要集中在下游品牌廠商和渠道上。針對今年MP3市場銷量的暴跌和品牌的大批消亡,業內人士稱之為MP3“早衰”現象。
“去年5、6月,眾多工廠關閉,國內的MP3產業經歷了第一次大洗牌,那一次,不僅洗掉了眾多雜牌,就連一些知名品牌也遭遇重大打擊,不少紛紛退出或者收縮國內市場。”華南一MP3專業人士分析,“而今年的5、6月份,更多的中小MP3品牌將直接面臨消亡。”
早在今年3月份,優百特和紐曼,一南一北,兩大MP3品牌同一時間發起低價攻勢,中小品牌一時難以招架。
“當時512M與256M 1.8寸屏視頻MP3的成本價格僅差26元,而市場仍然是1.5寸占據主流之時,兩大品牌率先拉下1.8寸價格,使1.8的價格與1.5持平,不僅提前讓消費者享受1.8寸,而且擠壓了1.5寸的生存空間。”優百特總裁惠清稱,“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亮出的這一價格,已經是成本價了,中小品牌根本無法PK。”
“從3月之初那一波價格戰之后,國內MP3市場就開始出現‘早衰’。”一業內人士稱,“此后的4、5、6月份,市場的MP3根本賣不動。”
除了連年的低價大戰之外,業內人士分析,導致MP3早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音樂手機、MP4等可替代性產品的的沖擊;MP3已過普及期,市場需求趨于飽和;MP3功能方面無較大突破,無法刺激消費者更新換代的需求,而手機、閃存、MP4給MP3也帶來不小沖擊,導致MP3市場份額不斷減小。
魅族市場總監常遠博就向記者坦言,在MP3進入到一定市場飽和狀態時,如果MP3在功能、應用方面無較大突破,無法滿足消費者更新換代的更多需求,銷量下降是很正常的事情。
記者在電腦城采訪消費者時也發現,在購買MP3的群體中,使用過或擁有MP3的人占了絕大多數,如果產品本身功能和外觀上無大突破,很難吸引這類“回頭客”。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MP3的整體銷量依然巨大,尤其是三四級市場。“在三四級市場,需求還是不小,但正規品牌價格沒有優勢,完全競爭不過雜牌或無牌機;而在需求已趨于飽和的中心城市,各大品牌的激烈競爭的結果是市場份額的分流。”一位業內人士分析道。
相關報道之一
■ MP3早衰導致多家MP3上游配件工廠倒閉
早在年初,有渠道人士報料稱多家MP3上游配件工廠(專門生產MP3外殼、電線、電子配件、電池等配套工廠)面臨倒閉。當時,深圳不少MP3配件工廠因欠薪被公開曝光,有的老板潛逃,被警方以涉嫌經濟犯罪刑拘。
近日,又有渠道傳出消息,稱MP3市場持續低迷已經影響到MP3上游的配件工廠,近期不少配件工廠因難以支撐相繼倒閉。
據介紹,一些雜牌或中小品牌MP3品牌消失之后,往往會留下“后遺癥”,那就是欠一筆數目不小的上游配件工廠的貨款,一個配件工廠一般同時給多家MP3品牌廠供貨,一旦這些品牌突然消失,貨款便無從追回。如果一年碰到幾個,配件工廠也就難以為繼。
“海潤電子欠我們公司的款達100萬,欠所有供應商的估計在6000萬以上。此外還有收了客戶貨款未發貨的,估計將近欠款達1個億。”一位曾與海潤電子科技有過生意往來的MP3電池供應商向記者透露,“如今海潤已經倒閉,老板不知道去向,公司人去樓空。”據介紹,由于巨額貨款無發及時收回,目前,這家頗具規模的MP3電池配件廠也差不多到了倒閉邊緣。
而另幾家MP3上游配件廠則是同時被一家叫歐文的MP3品牌拖下水的。“我大概幾月前跟歐文科技打過交道,當時就感覺那公司有點不對勁。我發了一千多樣品給他們,結果老是賴著不給款,直到現在,貨款還沒有收回。”其中一家配件廠的老板稱。
“一般來說,拖欠貨款時間一長,情況就不妙,公司也差不多到崩潰的邊緣了,數碼制造企業更是這樣。”華南某MP4配件工廠老板說,“現在供貨都十分謹慎,哪怕是熟客,也多是現款現貨。否則,一不留神,那些小品牌一轉眼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記者隨后對一些MP4上游配件供應商的調查發現,由于不少MP3品牌消失或退出遺留了大筆欠款,所以,不少MP3配件供應商,諸如外殼、電線、電子配件、電池等配套工廠也跟著倒霉,規模實力稍小的,已有不少關門倒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