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E史萬文:全球化系統升級中國制造
——
TTE由于近兩年的經營困境一直處于風口浪尖,然而李東生率領的管理團隊進行的這次旨在改變中國企業處于全球產業鏈末端的努力仍在繼續,因為他們已經從中學到了先進的管理思維,管理流程和寶貴的經驗。
6月27日,負責TTE研發、采購、制造和供應鏈協調的COO史萬文在深圳告訴本報記者,“一年多來外界對TTE貶多褒少,但是在這中間TCL學到全球化的管理意識、全球化的系統組織架構,以及對我們制造水平的提升,已遠遠超過我們收購前的預料,這將成為中國制造尋找出路的標桿。”
管理思維之變
在牢固把握制造優勢的基礎上,TCL集團從2003年收購湯姆遜彩電業務開始的開創性的跨國并購來打造全球化品牌,這顯然是條充滿荊棘的道路,然而這條道路給TTE帶來了驚喜,那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TCL以往的管理意識和架構,即國際化的經營思維與全球化的系統管理能力,企業經營更加成熟。
史萬文指出,以研發為例,與其它國際同行相比,過去TCL在研發組織架構和管理方面比較簡單,研發中心在深圳,主要負責新產品的開發,惠州和無錫有很小的研發組織,主要是從事滿足客戶需求的“翻單”工作,如今TTE搭建的是一個全球性的研發架構,中國作為新產品輸出中心,北美是技術創新和ATSC數字技術的研發中心,而歐洲則是歐洲標準的數字技術研究中心,新加坡是跨越歐美、亞洲的一個過渡的研發中心,最重要的國際化教會了TCL對研發的模塊化、系統化管理。”
史萬文舉例說,TTE過去的研發系統是串聯式的,而現在的研發架構是并聯式,一個區域負責一個模塊,這樣模塊化的管理,不僅大大提高研發速度,更重要的是將大大提高TTE在核心技術專利的產生效率和數量。
除了研發,在財務、制造、采購、供應鏈等領域也建立了全球性的架構,在這中間TCL打破了部門之間過往相對獨立的狀況,在制造、研發、財務、供應鏈方面,整合成了四個獨立的體系,而五個業務中心則專注于銷售和市場,以及產品定義,這樣的架構能夠集中資源、統一資源,發揮系統組織的協同作用。
當然這個轉換的過程也艱難,關于是管理意識的轉換,擔任TTE公司COO的史萬文對此有切身的體會,他告訴記者,“以往TCL很多都是綜合性的管理人才,但是湯姆遜內部則多是專業型人才,如今架構調整后,綜合性管理職位在減少,這就逼得一些原來的中層必須去學習,要不就被淘汰,這是一次痛苦的變革。”
“升級版”中國制造
在管理意識得到改變后,史萬文們意識到,雖然中國制造處于產業鏈的下游,我們應該把制造這個我們的優勢項目做好,如今TTE的制造已經不是傳統意義的組裝和“三來一補”,而是建立在強大研發實力上的產品供應,TCL不僅要賺取生產利潤,更要賺取研發、設計和供應鏈管理的利潤,TCL要做全球優質消費電子產品的供應商。
在TTE國際化的過程中,TCL制造自身的確得到了升級,史萬文指出,“以彩電為例,國內企業在模擬電視時代雖然控制了大局,但擁有的專利基本上是應用專利,很少有核心專利。但在液晶電視或者數字電視領域,TCL今天擁有的專利遠遠超過了CRT時代。”
目前,TCL參與了歐洲、北美和中國三大市場的數字電視標準制定,史萬文對此頗為自豪,參與三大標準的制定,其實對于TTE的貼近當地市場的產品開發是很有幫助的。
如今TTE的制造已經不再是以往的簡單組裝,而是擁有很多附加值和全球產業鏈條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建立在全球化研發架構基礎上的制造。史萬文指出,“制造并不是沒有前途的,很多臺灣企業的制造是建立在強大的管理體系和研發能力基礎上的,TTE這樣的企業要學習臺灣的制造優勢,但是與臺灣企業的制造不同的是,TCL這樣的企業必須認真做好品牌,中國需要擁有自己真正的全球性品牌,TCL有能力、有潛力成為一個優秀的全球化品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