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經新聞報:龍芯掉入“陷阱”
“胡偉武說他已經回所里了。”位于中關村(5.57,0.02,0.36%)的一家系統軟件開發商的負責人在與記者的交談過程中透露了這樣一則信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40767.htm與當年曾經動轍引起轟動的國產CPU項目的進展狀況相比,龍芯已經從國內公眾視野中消失了近兩年,而國家計劃采購百萬臺龍夢筆記本電腦以支持龍芯產業化的消息自2009年公布后也沒有了下文。
2010年初,胡偉武帶領技術骨干團隊離開事業編制的中科院計算所,進入北京龍芯中科技術服務中心有限公司任總經理,希望克服研究所體制不適宜產業化經營的弊病。該公司成立的另一個背景則是,北京市委從戰略高度不希望龍芯的產業化去天津而必須留在北京。經過多方協商,“龍芯中科”按照3∶3∶2∶2的比例由4家股東組成,作為龍芯知識產權所有者的中科院計算所以銷售權出資占3,胡偉武和研發團隊以享受國有事業單位科技成果進行產業化收益激勵政策占2,北京市和一家民營企業以過億的現金出資分別占據另外的3和2。按照胡偉武本人的說法,龍芯團隊的20%股權是“永不稀釋”的,并且龍芯團隊擁有公司的經營權。
盡管對龍芯“造假”的指責聲一直存在,但這種自己都不知道何為真假的言論本身在業內也是一種笑話,而同時被廣泛議論的還有龍芯的“核心技術”和“國家支持”。
“龍芯還是實實在在做了些事情的,MIPS架構做到1G的主頻在全世界是第一個。但龍芯團隊的技術水平有限,性能比如穩定性和功耗等指標難以再提高,所以我估計以龍芯的設計水平難以再進行優化,應該是依靠制程來提高CPU的主頻速度”。李宇明博士,一位曾任某跨國公司大中華區CTO的業內專業人士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評價道。
“我不太明白你們總是愛說的‘掌握核心技術’是什么意思?做個CPU沒那么難,也就是畫個電路圖而已。當然做好了非常難,所以全世界能做好的也就那幾個美國公司。我知道國內有些設計平板電腦SOC的公司是買IP攢SOC,CPU核買的是ARM軟核。但要知道ARM公司本身就是個英國小公司,也是靠制程工藝來提高CPU主頻,設計水平高不到哪去。用買來的IP設計SOC是無法進行優化的,芯片的性能也無法得到保障。我聽說,一些臺灣廠商買大陸設計的SOC方案做的白牌平板電腦賣到美國,被幾十萬臺規模的退貨,好像是福州的一家公司,叫瑞芯微的。”
而組裝IP行業遲早要從美國向中國大陸轉移也是龍芯項目團隊的一個觀點。據悉,在一次與硅谷華美半導體協會成員的交流中,胡偉武就提出了該觀點。事后,“勇氣可嘉,但不太懂行”就成了龍芯在國外的形象。
事實上,龍芯CPU從國外買來的不僅僅是MIPS指令系統的架構授權,還有各種IP,甚至包括鎖相環這類本屬于集成電路設計領域模擬技術的基本功。泰德陸,一位硅谷模擬集成電路合同設計公司的CEO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大陸在數字技術領域有長足進步,已有多家公司成功推出商業化的產品。但在模擬技術領域,都是從代工廠的單元庫中買IP。像CPU這類數字產品,不僅需要設計和制造工藝,更需要與軟件生態系統的配合。很難理解龍芯為什么選擇MIPS,那是一個正在衰亡的生態系統。ARM架構才是未來,高通[微博]公司收編了原來IBM[微博]公司Power PC的技術團隊設計ARM架構的CPU,與Google的Android共同打造了一個可以挑戰Wintel的生態系統。Intel公司是在靠花費幾十億美元領先于高通公司兩代的制造工藝來硬撐X86架構CPU在移動終端領域的存在。”
如果說在掌握核心技術上龍芯尚有欠缺,那么,其非核心技術的“短板”無疑才是龍芯產業化的“陷阱”。
關于龍芯產業化,另一被關注的話題就是“聯想為什么不用龍芯。”事實上,在中關村,很多人都知道倪光南時代“技工貿”的聯想還會做主板,而今天的聯想已經連做主板的“工”都沒有了,變成了一家相當純粹的貿易公司。這也就難怪最早的龍芯產業化合作伙伴會是江蘇一家做席夢思床墊的鄉鎮企業了。就連與聯想和龍芯同樣源出自中科院計算所的曙光公司的一位技術人士也曾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那么多大公司試圖挑戰Wintel對PC行業的壟斷都碰得頭破血流以慘敗告終,要是做席夢思的鄉鎮企業都能把這事做成,我們這些IT業的人都是白癡呀?”
有財政部官員曾表示,中央財政花錢買龍芯筆記本電腦不是問題,但把這些筆記本電腦在教育系統鋪下去,國產CPU的產業化問題就能解決嗎?對于江蘇省自費推廣的15萬臺龍夢筆記本項目,無錫永中軟件公司項目經理陳杰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透露:“筆記本慢的要死,最后是白送都送不出去。”
至此,中科院計算所的龍芯項目已經窮盡所能,最終也沒有走出國有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難以擺脫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怪圈。
鎖相環相關文章:鎖相環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