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7家贏利 國產手機咸魚翻身?
——
手機生產廠商第一季度財務報告顯示,康佳、波導、夏新、TCL及宇龍
通信等國產手機相繼發表贏利公告,加之一直贏利的聯想、中興和華
為手機,第一季度國內廠商共有7家實現贏利。
不過專家指出,此次國產手機獲得成功主要源自于海外市場的成
功,而并不是產品技術或設計方面的成功,依舊沒有形成真正的核心
競爭力。因此,現在在與洋品牌的競爭中所處的挨打地位在短期內難
有大的改善。同時出口目標市場過于集中將使國產手機在以后的市場
中頻繁碰車,更對國產手機的未來發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考驗。
國產手機得益海外市場
毫不夸張地說,剛剛過去的幾年對于國產手機來說可謂寒冬,隨
著熊貓、科健等品牌的退市,南方高科和迪比特也因經營不善黯然出
局,其他國內手機廠商的命運成了大家關注的話題。
其實我們知道,國內手機產業已經進入過度競爭的時期,各手機
廠商的產能都在不斷擴大,而這些又與有限的市場容量形成了沖突,
使國內手機供貨量始終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之中。而同時國產手機在
核心技術、外觀設計上受制于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等國外品牌,
從而缺乏一定的競爭力。在國內手機市場激烈的競爭中,國內手機廠
商的利潤已經變得微乎其微。這種背景下,不少國內手機企業逐漸把
目光轉移到海外市場,大力拓展海外渠道成為國內手機生產廠商發展
的重中之重。
據記者了解,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和出口基地。
據統計,2005年全年的手機產量達到3.04億部,其中出口達到2.28億
部,比2004年增長56%,出口金額達到了206.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45.7%。而國產手機出口量突破了1000萬部,全年出口量達到1321萬
部,比上年增長106.2%。顯然,在經歷了近兩年的低迷后,海外市場
的迅速崛起成為國產手機贏利的主要手段,而國產手機出口量的增加
逐漸成為拉動國產手機走出低谷的強勢力量。
成功模式能否復制到國內?
其實,盡管國產手機的出口增長速度看上去還不錯,但如果從總
量上來看,就少得可憐了。2005年中國手機總共出口2.28億部,國產
手機僅僅占了區區5%的份額,其他的都是由外商投資企業來完成的。
盡管占了5%,但是國產手機在海外市場還是獲得了成功,使人們
對國產手機重新掌控國內市場充滿了期待。那么在海外市場獲得成功
的方式能否復制到國內市場呢?
我們細細研究發現大多數國產手機企業出口的都是那些低端低價、
沒有多大利潤的產品,面對的也主要是印度、俄羅斯這些本土手機制
造業并不發達的國家。而國內市場真正賺錢的卻是高端手機,這方面,
國內手機廠商毫無競爭優勢可言。顯然,在海外市場成功的模式很難
在國內市場得到復制。
不過已有業內人士樂觀地指出,國產手機海外市場銷量的增大,
緩解了長期以來國產手機積累的庫存壓力,同時調整了產品結構,從
而將帶動國內手機生產廠商整體業績的迅速回升,這無疑將有利于國
內手機生產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出口面臨專利費困擾
盡管國產手機出口在海外市場獲得了成功,但是據統計結果表明,
國產手機出口目標市場高度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國和歐洲,其中美國
占了26%,歐盟24%,中國香港24%,東盟9%。
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消費電子咨詢事業部副總經理蔣利峰指出,
目前國內廠家的手機出口量還不算高,且集中于低端產品,對跨國公
司難以構成威脅,因此他們并未認真對待專利問題,而國內利潤較高
的高端市場為國外廠商占據,一旦國內企業出口量劇增,并打入高端
市場,專利問題很可能被重新提上前臺。商務部研究院的相關專家也
指出,中國手機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產業鏈不完善,國際市場開
拓能力不強,以及出口方式過于集中等問題,短期內還難有較大改變。
可以想象,在海外市場國產手機依然面臨著可能存在的專利費困
擾,而過于集中的目標市場無疑將方便國外廠商進行專利費的征收。
此外,崇尚打價格戰的國內手機產品是否會像DVD一樣遭遇國外的貿
易壁壘或者反傾銷?這幾點應該引起國內手機廠商的警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