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理由悲觀——從百強評選說到閃聯標準
——
最近兩周來,關于2006年中國電子信息企業百強的評選結果,成為產業內外的熱門話題。翻看網上的評論和專題,文章調子是一片沉重。也難怪,橫豎都讓人揪著心:橫著比,百強的利潤總額全部加起來才抵得上人家一個安捷倫,什么研發投入、創新能力、人均財富等等一干指標,差不多都是美日等國先進企業的零頭;豎著比,百強企業2005全年利潤總額237億元,同比減少29%,平均利潤率僅為2.5%,下降到五年來的最低點。怎么看,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都像是一個大塊頭的胖子,體積大,胃口好,看著也挺壯,可一和人家交起手來,就發現力氣不夠,武藝不精,腦子不靈,于是最賺錢的買賣都給人家搶走了,自己只能打打下手,賣賣苦力,掙份活命的零碎錢。
可是,究竟怎么減肥、怎么健身,才能讓胖子變精干、跑堂的成老板呢?尋找答案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某些專家、顧問或者資深人士的總結和歸納——那些三年不變、永遠正確的歸納可以適用所有產業和一切發展中國家,不斷告誡企業家們要“舍得投入、重視科研、加強管理、珍惜人才”。其實換個角度想,如果一個產業的利潤率已經被壓榨至此卻依然可以掙扎不死、生機不斷,那么,中國電子企業頑強的生命力絕對不可小視,而我們的企業家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也變得越來越成熟而機智。
這就是為什么還要說到閃聯的原因。這個由聯想、TCL、康佳、海信等國內中堅電子信息企業主導的3C無線互聯技術標準工作組,正在探索一條切合國情的產業發展之路:雖然沒有高精尖的半導體技術,但他們在尋找力所能及的市場切入點,通過創新功能提升用戶感受,打造品牌形象。一旦頭炮打響,由于閃聯標準成員均有很高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那么這種新應用也就很容易在國內市場普及,成為一種標準配置,從而成為事實上的通用標準。那時,市場之門也就被閃聯成員成功打開,主導這一標準的中國企業自然占盡先機。
回想4年前,當閃聯最初以“民族產業聯盟”的形式高調誕生時,人們的反應是“其勇可嘉,其果難料”;現在我們發現,閃聯不僅一直有意淡化自己與其他數字家庭標準的競爭關系,弱化自己“made in china”的概念,還積極拉攏我國臺灣、日、韓、美等所有可能的產業鏈伙伴,力爭搭建一個由中外科研機構、網絡運營商、軟件中間件、芯片、終端制造商以及多媒體內容提供商的完整產業生態。就在剛剛過去的6月5日,閃聯攜手臺灣音效芯片廠商驊訊、無線軟件廠商正文科技,首次推出了兩款獨立的閃聯產品——魔音棒和任意聽。這兩款產品特意選擇和消費者關系最密切的音頻播放功能,讓消費者可以借助一臺增添了音效芯片的閃聯路由器,將電腦、電視或者手機里的音樂文件,自由播送到音響上去,并借助音效芯片之力,在普通音響上獲得5.1聲道杜比播放效果。可想而知,這對苦于PC蒼白音效的消費者來說,具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閃聯總裁孫育寧透露,閃聯的目標是和網絡內容提供商、運營商和終端設備提供商共同合作,借鑒iPOD和iTunes的聯動運營模式,將版權保護、網絡及設備認證有機聯系在一起,共同打造一種全新的贏利模式。據說,不久的將來,消費者只要付20塊錢的包月費,就可以在閃聯產品上隨意收聽和點播70萬歌曲的時候。
有句時髦的話說,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技術,三流企業賣服務,四流企業賣產品。實際上,標準、技術、服務和產品從來就不是彼此孤立的四個閉環,真正優秀的企業必然在這四個方面都同樣出眾。尤其當中國電子信息企業明顯“技”不如人的時候,團結產業鏈的上下游伙伴,讓四要素水乳交融,弟兄們取長補短,攜手發掘新需求、加速占領新市場,就成了一個最好的策略。畢竟,最快贏得最多用戶的技術,才是最好的技術;而最先搶占市場的產品,才是最賺錢的產品。因此,中國企業在一如既往的重視自主研發之時,更要學會協作和借勢,通過聯合所有能夠聯合的人,讓用戶把你的標準看作是卓越體驗的代名詞。
閃聯正在試圖讓二流、三流甚至四流的企業也能借助標準之力立足,不管前路曲折與否,這種務實的嘗試,足夠讓我們對其前景產生美好的期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