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設計應用 > GPS接收器測試

        GPS接收器測試

        作者: 時間:2012-06-25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概觀
          從波音 747 客機的導航操作、汽車駕駛每天都會使用的 導航系統,到尋寶者要找到深藏于森林某處的寶藏, 技術已經迅速融入于多種應用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33865.htm

          正當創新技術不斷提升 接收器效能的同時,相關的技術特性亦越來越完整。時至今日,軟件甚至可建立 GPS 波形,以精確仿真實際的訊號。除此之外,儀器總線技術亦不斷提升,目前即可透過 PXI 儀控功能,以記錄并播放實時的 GPS 訊號。

          介紹
          由于 GPS 技術已于一般商用市場逐漸普及,因此多項設計均著眼于提升相關特性,如:
          1) 降低耗電量
          2) 可尋找微弱的衛星訊號
          3) 較快的擷取次數
          4) 更精確的定位功能

          透過此應用說明,將可了解進行多項 GPS 接收器量測的方法:敏感度、噪聲系數、定位精確度、首次定位時間,與位置誤差。此篇技術文件是要能讓工程師徹底了解 GPS 的量測技術。對剛開始接觸 GPS 接收器量測作業的工程師來說,可對常見的量測作業略知一二。若工程師已具有 GPS 量測的相關經驗,亦可透過此篇技術文件初步了解新的儀控技術。此篇應用說明將分為下列數個段落:

          1.GPS 技術的基礎
          2.PS 量測系統
          3.常見量測概述
                  a. 敏感度
                  b. 首次定位時間 (TTFF)
                  c. 定位精確度與重復性
                  d. 追蹤精確度與重復性

          每個段落均將提供數項實作秘訣與技巧。更重要的是,讀者可將自己的結果與 GPS 接收器獲得的結果進行比較。透過自己的結果、接收器的結果,再搭配理論量測的結果,即可進一步檢視自己的量測數據。

          GPS 導航系統介紹
          全球定位系統 (GPS) 為空間架構的無線電導航系統,本由美國空軍所研發。雖然 GPS 原是開發做為軍事定位系統之用,卻也對民間產生重要影響。事實上,您目前就可能在車輛、船舶,甚至移動電話中使用 GPS 接收器。GPS 導航系統包含由 24 組衛星,均以 L1 與 L2 頻帶 (Band) 進行多重訊號的傳輸。透過 1.57542 GHz 的 L1 頻帶,各組衛星均產生 1.023 Mchips BPSK (二進制相位鍵移) 的展頻訊號。展頻序列則使用稱為 C/A (coarse acquisition) 碼的虛擬隨機數 (PN) 序列。雖然展頻序列為 1.023 Mchips,但實際的訊號數據傳輸率為 50 Hz [1]。在系統的原始布署作業中,一般 GPS 接收器可達 20 ~ 30 公尺以上的精確度誤差。此種誤差肇因于美國軍方依安全理由所附加的隨機頻率誤差所致。然而,此稱為選擇性可靠度 (Selective availability) 誤差訊號源,已于 2000 年 5 月 2 日取消。在今天,接收器的最大誤差不超過 5 公尺,而一般誤差已降至 1 ~ 2 公尺。

          不論是 L1 或 L2 (1.2276 GHz) 頻帶,GPS 衛星均會產生所謂的「P 碼」附屬訊號。此訊號為 10.23 Mbps BPSK 的調變訊號,亦使用 PN 序列做為展頻碼。軍方即透過 P 碼的傳輸,進行更精確的定位作業。在 L1 頻帶中,P 碼是透過 C/A 碼進行反相位 (Out of phase) 的 90 度傳輸,以確保可于相同載波上測得此 2 種訊號碼 [2]。P 碼于 L1 頻帶中可達 -163 dBW 的訊號功率;于 L2 頻帶中可達 -166 dBW。相對來說,若在地球表面的 C/A 碼,則可于 L1 頻帶中達到最小 -160 dBW的廣播功率。

          GPS 導航訊號
          針對 C/A 碼來說,導航訊號是由數據的 25 個框架(Frame) 所構成,而每個框架則包含 1500 個位 [2]。此外,每組框架均可分為 5 組 300 個位的子框架。當接收器擷取 C/A 碼時,將耗費 6 秒鐘擷取 1 個子框架,亦即 1 個框架必須耗費 30 秒鐘。請注意,其實某些較為深入的量測作業,才有可能真正花費 30 秒鐘以擷取完整框架;我們將于稍后討論之。事實上,30 秒鐘僅為擷取完整框架的平均最短時間;系統的首次定位時間 (TTFF) 往往超過 30 秒鐘。

          為了進行定位作業,大多數的接收器均必須更新衛星星歷 (Almanac) 與星歷表 (Ephemeris) 的信息。該筆信息均包含于人造衛星所傳輸的訊號數據中,,而每個子框架亦包含專屬的信息集。一般來說,我們可透過子框架的類別,進而辨識出其中所包含的信息 [2][7]:

          Sub-frame 1:包含時序修正 (Clock correction)、精確度,與人造衛星的運作情形
          Sub-frame 2-3:包含精確的軌道參數,可計算衛星的確實位置
          Sub-frames 4-5:包含粗略的衛星軌道數據、時序修正,與運作信息。

          而接收器必須透過衛星星歷與星歷表的信息,才能夠進行定位作業。一旦得到各組衛星的確實距離,則高階 GPS 接收器將透過簡單的三角表達式 (Triangulation algorithm) 回傳位置信息。事實上,若能整合虛擬距離 (Pseudorange) 與衛星位置的信息,將可讓接收器精確識別其位置。

          不論是使用 C/A 碼或 P 碼,接收器均可追蹤最多 4 組人造衛星,進行 3D 定位。追蹤人造衛星的過程極為復雜,不過簡單來說,即是接收器將透過每組衛星的距離,估算出自己的位置。由于訊號是以光速 (c),或為 299,792,458 m/s 行進,因此接收器可透過下列等式計算出與人造衛星之間的距離,即稱為「虛擬距離 (Pseudorange)」: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頁

        關鍵詞: NI GPS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电白县| 五原县| 扎鲁特旗| 岫岩| 卓尼县| 保靖县| 贡山| 新巴尔虎左旗| 井研县| 江城| 玛纳斯县| 宝丰县| 陆丰市| 南岸区| 定边县| 扎囊县| 巴南区| 寿光市| 巴彦淖尔市| 乐至县| 新干县| 阿拉善右旗| 交城县| 古蔺县| 上高县| 吴旗县| 从化市| 神池县| 延川县| 固镇县| 沁水县| 司法| 枝江市| 天峻县| 高要市| 阿克苏市| 西平县| 常德市| 潮州市| 仲巴县| 策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