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企業夢斷美利堅
繼上月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光伏產品作出征收2.90%~4.73%的“象征性”反補貼懲罰性關稅后,當地時間5月17日,美國商務部又宣布了對該產品反傾銷調查的初裁結果,裁定中國涉案企業適用31.14%~249.96%不等的臨時反傾銷稅率,并將征稅期向前追溯90天。稅率之高,或令至少140家企業被迫完全退出美國市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32658.htm短暫喘息之后,中國光伏企業緊接著倒吸了一口涼氣。
繼上月美國商務部(DOC)對中國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作出征收2.90%~4.73%的“象征性”反補貼懲罰性關稅后,美國當地時間5月17日,DOC宣布了對該產品反傾銷調查的初裁結果,裁定中國涉案企業適用31.14%~249.96%不等的臨時反傾銷稅率,并將征稅措施向前追溯90天。
至此,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稅率已累計達35%以上。
稅率之高,出人意料。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此事發表談話稱,美方裁決有失公正,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中方敦促美國商務部在后續調查中更正錯誤做法,避免作出不公正的裁決。
如此高的稅率也意味著相當大一部分中國光伏企業將從此夢斷美利堅。
據統計,包括認定強制應訴企業和應訴單獨稅率共61家企業適用30%左右的稅率,但有數據顯示,去年有對美出口業務的中國光伏企業達200多家,這表明至少有140家未應訴企業將被課以249.96%的高額關稅,從而被迫完全退出美國市場。
沈丹陽表示,美方在清潔能源領域主動挑起貿易摩擦,向全世界發出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消極信號。美國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產品征收反傾銷稅,不但損害中國企業利益,也會對美下游用戶利益造成影響,不利于美國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和中美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
中國企業被“卡住喉嚨”
反傾銷稅率一出,國內光伏企業大呼“不合理”。作為此案中的兩家強制應訴企業,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和常州天合光能公司均發表聲明譴責美國的行為。
尚德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施正榮說:“這個裁決沒有客觀反映世界光伏行業和尚德公司的現狀,因為事實上我們過去沒有、將來也不會在任何市場傾銷我們的產品。對于這個初裁結果,我們表示堅決反對。”
天合光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紀凡也通過電子郵件發布聲明說:“天合光能依靠創新和全球化為全體利益相關方創造了價值,美國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初裁,不公平不合理。”
作為爭取單獨稅率的應訴企業,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法律總監陳卓對本報記者表示,這一稅率明顯偏高。在DOC的初裁中,英利綠色能源被裁以31.18%的反傾銷稅率。
“去年我們的毛利率是20%,雖然美國市場好一點,但31.18%的稅率還是超過了毛利水平,生意就沒法做了。”陳卓說。
“‘雙反’之后,一些美國客戶很坦率地告訴我們,由于不確定我們是否還能繼續為其供貨,就把原來給我們做的一個大項目拆分成若干個項目,如今我們只能拿到其中的一部分小項目,導致一部分訂單流失。”陳卓說,“另外,中國物美價廉的產品出口到美國創造了很多投資機會,‘雙反’后一些投資人就不投資了,原來潛在的項目可能就沒有了。”
浙江某光伏企業的銷售部經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中國光伏產業是國際光伏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球光伏產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對中國企業來說極不公平。
他說:“多晶硅還是暴利行業時,中國賺的僅是微薄的制造費,歐美國家卻賺得盆滿缽滿。現在因為他們自身經濟的不景氣,卻讓中國來承擔這一切,是非常不公平的。”
目前,美國市場約占該公司出口比重的10%。該經理坦承,“我們已經發展得比較艱難,10%左右的稅率還能承受,但30%就太高了。再加上反補貼稅,已經卡住我們的喉嚨了。如果終裁結果不變的話,美國市場就沒了。”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對本報記者表示,國內企業基本上可以接受的“雙反”稅率在20%左右,但目前的綜合稅率意味著國內光伏企業出口到美國的光伏組件和晶體硅電池基本上喪失價格優勢,這將導致中國企業在美銷售的晶體硅電池數量大幅下滑,在美業績也將受到影響。
據統計,包括認定強制應訴企業和應訴單獨稅率共61家企業適用30%左右的稅率,但去年有對美出口業務的中國光伏企業達200多家,這表明至少有140家未應訴企業將被課以249.96%的高額關稅,從而被迫完全退出美國市場。
美10萬人飯碗被砸
中國光伏產品的競爭優勢究竟是否如美方所說與傾銷有關?事實證明,美方將兩者相關聯有失公正。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在聲明中指出,中國晶體硅光伏電池在競爭中具有價格優勢,根本原因在于近年來光伏產業鏈在中國的集聚發展、中國光伏企業較高的管理水平、生產規模優勢及具有前瞻性的商業策略。中國企業沒有也無意通過低價進行競爭。
但是,DOC依然戴著“有色眼鏡”審視中國產品出口,并在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情況下,采用不合理的“替代國”價格進行不公平比較,人為抬高了中國企業的傾銷幅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