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遭遇首個嚴冬 保利協鑫牽頭對韓反傾銷?
現在組件已經沒辦法降了,多晶硅也沒辦法降了,好多企業都在虧本做。”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經營策劃部經理柳正信說。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31630.htm“國家應該把國內的光伏產業拉動起來,要不然就面臨著死亡的問題。”
2011年,是中國整個光伏產業迅猛發展以來,遭遇的首個嚴冬。誰也沒有料到,這個朝陽般的新能源產業,遭遇了冰火兩重天。
過剩危機
多晶硅產業在中國的發展史很短,相對于歐美等發達國家50多年的發展來說,創造出了火箭般的速度。2011年,盡管世界經濟遭受金融危機的打擊,中國的多晶硅產業卻突飛猛進,由世界第四躍居到第一。
目前,國內已建成穩定投產的規模以上的多晶硅項目達到43家,2011年總產能14.5萬噸,其中保利協鑫、江西賽維、洛陽中硅、重慶大全等四家位居全球前十大多晶硅企業的規模占據了中國總產能的70%。
其中,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能硅業),是目前國內多晶硅制造的領頭羊。該公司是上市公司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保利協鑫)的核心子公司,2006年在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不到6年的發展時間里,保利協鑫的多晶硅產能為6.5萬噸,產量達2.9萬噸,均躍居全球第一,市場份額占全國的半壁江山。
3月,美國商務部以“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生產商或供應商接受了中國政府不公平補貼”為由,決定對這些產品征收2.9%~4.73%的反補貼稅,征稅由光伏電池擴至光伏組件。對此,柳正信表示,“雙反政策”對中國的光伏企業影響很大,也非常直接。光伏企業不僅面臨著原材料和人力的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也面臨著反傾銷政策的壓力。
保利協鑫的傳媒總監王根榮告訴記者,今年,保利協鑫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將從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兩方面同時控制,其中,管理成本要比去年要下降30%左右,力度很大。雖然中能硅業暫時沒有裁員,但下游企業肯定會面臨這個情況。比如切片公司,基本上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不需要科技含量,這種企業恐怕均要面臨裁員的抉擇。
我們也被傾銷
國內光伏企業的困境并不止于此,從去年開始,在面臨出口急劇萎縮的情勢下,來自韓國和美國的“傾銷”,更令局面雪上加霜。
2011年,中國總計進口多晶硅64613.86噸,同比增長36.00%;此中,從韓國進口21361噸,同比增長89.47%,自美國進口僅次于韓國,達到17476.32噸。目前韓國OCI、美國Hemlock為主的多晶硅巨頭主要市場均是中國,韓國企業70%的多晶硅均運往中國。
目前,韓國出口中國的硅料,最低售價為23-25美元/公斤,市場甚至傳言要降到20美元/公斤。在國內市場上,目前只有中能硅業、賽維LDK目前的多晶硅成本在20美元/公斤上下,可以與國外巨頭競爭,大部分多晶硅企業的成本在35美元/公斤以上。
“韓國的多晶硅硅片,比我們國內的硅片還便宜。這種不惜代價的傾銷,就是想把中國企業擠死,然后全世界多晶硅再上漲,反彈回去之后再控制市場。”王根榮說,照此情形發展下去,堅持不到9月份,中國的多晶硅企業恐怕要倒閉大半兒。
王根榮透露說,保利協鑫正在牽頭組織國內的多晶硅企業,向商務部提出申請,調查韓國向我國傾銷多晶硅,目前還未的得到答復。
王根榮認為,美國實際上對光伏產業也有補貼,這個行業以軍工企業起家,最初做衛星的太陽能帆板,收到了美國政府的補貼。只不多,在下游環節,中國依靠勞動力便宜的優勢,最終的電池組件成本要更低,美國就認為我們傾銷他了。實際上,是他們多晶硅對我們傾銷,我們才是真正的傾銷受害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