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30兆瓦 中海陽“跑出”光伏建設新速度
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北緯33.77°,東經120.26°,一片在衛星上仍顯示海洋的海積平原,如今已經成為當地清潔能源輸出地。十三萬多塊太陽能電池組件整齊有序地排列在近千畝的地域內,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里正是中海陽創造光伏電站建設奇跡的地方。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28405.htm2011年12月24日,由中海陽承接的國內最大的灘涂光伏電站完成了最后的調試,并成功并網發電。在各地光伏電站陸續并網、屢見不鮮的背景下,該大型光伏電站項目卻憑借在極端惡劣的地質條件下,以最短的工期完工,創造了光伏電站建設的奇跡。項目的EPC總包商中海陽新能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綜合實力也取得了業內的認可,被稱為是當今光伏電站建設“一支敢打硬仗的隊伍”。
30天30兆瓦
東臺市灘涂電站項目是國內最大的灘涂光伏電站,初期建設規模60兆瓦,總投資約10億,一期30兆瓦,占用灘涂面積1100畝,二期30兆瓦占用灘涂面積1000畝。中海陽作為項目EPC承接的是業主二期工程,30兆瓦的灘涂電站工程,工期為一個月完成。
通常情況按照現有的技術測算,在正常的地質上施工,30兆瓦的光伏電站建設需要至少半年以上的工期,此次中海陽中標的項目竟是在一個月內完成灘涂之地的光伏電站的建設,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中海陽從2011年11月開工建設,當年12月就完成工程驗收并成功并網,屈指算來僅僅用了30天,這需要怎樣的領導力、決策力與執行力?
該工程項目經理介紹說:“得知公司承接了一個大項目的時候,我們非常激動,項目組成員當天開了近8個小時汽車專程跑到東臺市看看地形,可一到地方當時心都涼了。項目欲建的1000畝灘涂所在之地竟還是一片齊腰深的海塘,蘆葦、鹽蒿亂草叢生。當時天氣也不太好,心情就和天氣一樣,心理斗爭確實非常厲害,對這個項目的可行性也產生了懷疑的想法,但時間不等人,此時公司高層正等待項目組的回復,我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予答復并設計出施工方案。”
項目經理感慨地說:“從事這個行業十幾年,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項目,就連同行和業主都難以置信項目能按期完成。但一位業內前輩的話提醒我了,他曾說只要把這個工程當做一項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業來做,盡力而為問心無愧就行了,這恰與我們公司所提出的實現自我、惠澤社會、造福子孫的發展理念不約而合,也最終促使我們下定決心試一試。項目組在很短的時間內回復了公司,表示愿意接受挑戰。公司高層要求我們做成精品工程,還特意囑咐不僅要把工程一定拿下來,還要嚴把工程質量關,把項目做成中海陽的示范工程,成為中海陽的‘金字招牌’。”
挑戰極限 實現自我
“開弓難有回頭箭”,由于時間緊迫,中海陽東臺項目組在技術總工的帶領下,連夜確定好工程具體實施方案,將一切所需的物資進行有效的統籌調度。這其中包括對幾十輛工程車的調度,上下游產業鏈供銷合同的確定,支架、組件等大型產品的進場碼放,小到一個螺絲的放置位置都要經過嚴密的規劃。來自安徽的技術工人小田介紹說:“為了提高效率,螺絲、螺母被分撿成組,每次拿起來用的時候就是一套,節約了大量的時間。”
在工程前期的抽排水工作完成后,1100畝灘涂被整齊劃分為六大塊,工程分步驟地在各個區域進行流水線式施工。施工期間堅持“問題不過夜”的原則,每晚召開近百人的工作會議解決當天的問題與明天工作的安排。11月的南方,天氣濕冷且陰雨天氣不斷,給工程增加了不少施工難題,卻沒有擋住工程的持續推進。工人們依然干得熱火朝天、干勁十足,這與企業在布局之初所強調的“堅持以人為本”、“普及光伏知識”、“培養光伏責任”的策略密不可分。
技術總工說:“普及光伏電站的意義,就是讓工人兄弟知道自己在做一項為子孫后代造福的偉大事業,讓所有的參與者自豪地投入工作,在勞動中實現自我價值。這種為實現自我價值,憑借對人類盡快綠色能源的光伏責任,工人們充分發揮了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對工作竭力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現在回想起來,這種動力遠遠超出人的想象。而‘以人為本’是公司一貫堅持的用人原則,盡公司最大可能保障工人吃好、穿暖、住舒服等需求。為使工人吃好,公司特意邀請了特級廚師為工地食堂掌勺。同時注重在情感上關心工人,整個施工期間,項目組的技術人員始終與工人們同吃、同住,一起分享成果,討論技術難點,建立起兄弟般的情意。工人享受到了應有的尊重,工程期間始終保持積極、快樂的情緒拼搏奮斗。這與中海陽一直奉行的‘在目標明晰下快樂工作’的企業發展理念實現了完美契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