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內需或是應對光伏寒流最佳途徑
近年來,世界新能源產業的飛速發展促成了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崛起。不過,受歐債危機的影響,光伏產業在國際市場形勢日趨嚴峻,其嚴重依賴出口的國內光伏企業訂單大幅萎縮,內需嚴重不足的弊病也隨之浮出水面,啟動國內市場也已成為業界的共識。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27817.htm在業內人士看來,我們不應只著眼于建設大型光伏發電站,還應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為國內市場探索多種路徑。
加工利潤越來越小
目前,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是典型的“兩頭在外”,九成以上的原材料依賴進口,九成以上的產品出口,我國企業得到的不過是中間的加工利潤。而且,隨著國際市場空間的日趨飽和,太陽能電池生產廠商的利潤空間正從高點開始下滑。
據了解,2005年,我國生產太陽能電池片或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企業幾乎都不愁接不到出口訂單。但從這之后,光伏市場行情就沒有這么好,一些品牌差、沒有國際認證或新建的企業,產品已經出現了滯銷的苗頭。
據分析,這是因為外國政府也鼓勵本國太陽能企業發展,美國、德國一些太陽能公司都在不斷擴容。
業內人士表示,在與外企競爭中,我國企業如果一直是原材料受制于人、依賴進口,必然處于劣勢地位。
由于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太陽能電池是晶體硅電池,而生產晶體硅電池的原材料―――高純度多晶硅,其提取技術被少數幾家外國公司壟斷,我國太陽能產業只能受制于人。國際市場上的多晶硅也供不應求,中國的需求量很大,一些國外的多晶硅生產企業還對我國實行限購、禁購,有的則將次品以高價賣給中國企業。一些新投產的企業,投產之日就面臨了“無米之炊”。
內需不足制約光伏發展
作為世界公認的未來全球最大光伏市場,中國光伏國內市場尚未完全啟動。一些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當前中國應采取積極的政策措施,“多管齊下”擴大光伏產品國內需求,為中國光伏產業的持續發展助力。
事實上,“制約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正是國內市場需求不足”,天河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認為目前我國新能源發展還處在需要政府扶植的階段,盡管中國的光伏產業規模已經達到了全球的50%以上,但國內市場需求卻只占到全球的5%。
“因此如何制定一個更好的更加持續的支持政策,從而將我國國內的市場啟動起來,將成為中國光伏產業謀求發展的最佳路徑。”高紀凡表示。
目前太陽能光伏產品應用市場除了大型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外,還有一個就是將光伏與建筑結合。它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建筑與光伏系統結合,另一種是建筑與光伏器件相結合。前者是把光伏發電設備直接安裝在傳統建筑物上,后者則是改變傳統建筑的建造方法,用光伏材料替代建筑材料,使建筑本身成為一個全新的發電體。
云南師范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教授劉祖明認為,中國每年新建建筑的面積巨大,如果從現在開始有計劃地進行光伏建筑一體化工作,對于中國的節能減排事業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且經過光伏建筑一體化改造的建筑物可以通過“綠色”概念實現增值,從而產生更多的效益。
霍爾傳感器相關文章:霍爾傳感器工作原理
電度表相關文章:電度表原理
霍爾傳感器相關文章:霍爾傳感器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