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企業受損于“產能過剩”論
“但是,江蘇中能的成功,是由于其敢打擦邊球,頂著‘38號文’的壓力,他們悄悄地把原來的每年13500噸的生產線,成功地‘升級’到每年20000噸,從而一躍超越日本企業成為亞洲最大的多晶硅制造商,而且也比較成功地解決了污染的問題。”王川稱。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20764.htm“如果他們老老實實地按照‘38號文’的要求,就會和其他大多數廠家一樣,因為受到規模限制,不僅多晶硅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能耗污染問題也很難得到解決。”王川說。
緊接著,王川向記者道出了更為內幕的實情。
2010年,多晶硅的市場價格從40萬元每噸上升到70萬元每噸(現貨價格達到80萬元每噸);按照每瓦8克多晶硅計算,光伏組件僅多晶硅環節成本就上升了2.4元人民幣/千瓦時,對應到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上,意味著每度電成本增加了0.12元。按照我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補貼5GW、時間25年計算,僅多晶硅的成本上升一項,就需要政府多補貼225億元。
然而,據記者了解,出于對我國新能源產業、尤其是光伏產業領先優勢的恐懼,也由于其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加大,貿易保護勢力的抬頭,從轉嫁其國內經濟矛盾的角度出發,歐美各國連續推出了一系列舉措,試圖打壓中國的光伏產業。
王川稱,繼試圖提高關稅的企圖失敗后,德國祭出了設置光伏產品進口的轉換效率下限的技術壁壘,歐盟企圖對中國進行反傾銷調查,美國借道鋼鐵工人聯合會要求對中國啟動“301法案”調查,日本則對光伏所需的石墨和碳纖維等產品限制對中國出口等等。
業內人士呼吁放行暫停項目
一位接近于工信部的人士告訴記者,隨著《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的發布,令數個停滯的多晶硅項目重現曙光。
“‘38號文’在年內可能解禁,但是具體時間尚不清楚。”上述這位人士說。
2011年3月中旬的時候,國內最大多晶硅廠商保利協鑫董事會主席朱共山宣布,在硅材料業務方面,將在現有的多晶硅及硅片產能基礎上進行擴產,預計2011年底多晶硅產能達到46000噸。
除了保利協鑫有產能擴容計劃之外,賽維LDK、大全集團、中冶集團等均有類似安排。
“中冶有計劃拓展多晶硅產能,計劃2011年產能達到1萬噸。”中冶集團副總裁張兆龍表示,中國多晶硅的產量并不足以滿足國內需求,所以不存在產能過剩,而目前國家對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
張兆龍認為,雖然生產1噸多晶硅需要耗電上萬度,但是多晶硅使用后產生的能效比較高,所以“多晶硅不是兩高產業”。
今年1月份工信部、發改委、環保部三部委聯合下發的《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給多晶硅企業帶來了一線曙光。
5月31日,一位參與《準入條件》起草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規模、能耗、環保,是《準入條件》為中國新建多晶硅項目劃定的“三條紅線”:單線產能3000噸以上,綜合能耗不超過200千瓦時每千克,并減少污染。
“以產能標準為例,這是一個國際標準,目前,國內40多家多晶硅企業中,僅有1/4達到了這個水平。而目前已備案并準備建設的項目,在《準入條件》出臺后,將有一半無法通過審批。”上述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已建成的我們不管,新上的項目必須達到這個標準,才能立項。”上述人士表示,此前,新建多晶硅項目實行“備案制”,但在《準入條件》出臺后,將實行“審批制”,不符合《標準》的新多晶硅項目,將無法上馬。
張揚告訴本報記者,今年應該會有數個多晶硅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核準。核準項目除需滿足《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要求外,應該會在資質較好的企業中選擇,同時在原地新建、擴建的可能性極大。
張揚認為,國內規模小于3000噸的多晶硅小廠確實存在耗能高和沒有封閉循環裝置等問題,但《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已對此做了明確規定,加之瓦克、德山、OCI等國際大廠都在擴產,“國內成本高出國際大廠20美元/噸左右,如果不擴,根本沒有任何競爭力”。
一位接近于工信部的人士告訴記者,隨著《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的發布,令數個停滯的多晶硅項目重現曙光。“‘38號文’在年內可能解禁,但是具體時間尚不清楚。”上述這位人士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