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年規劃交替點 看中國工控發展
專家們認為,具體的著力點應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8341.htm一,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目前,發改委與工信部已經聯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了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物工程、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等七大領域,在裝備制造領域,將對具有技術密集、附加值高、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強等突出特點的產業核心環節進行重點培育。如:發展物聯網技術等。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問題工業自動化行業應當如何應對呢?作者認為,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
一方面,工業自動化行業作為裝備制造業的重要部分之一,如何發展高端的自動化系統、自動化設備、以及自動化儀器儀表等。
另一方面,則是工業自動化行業如何考慮為另外六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優質產品與優質服務的問題。首先,戰略性新興產業包含著大量工業自動化產品更新換代的需求。其次,工業自動化行業應當重視發展高技術服務業,高技術服務業是高技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增長引擎,對于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大力發展高技術服務業,是促進高技術產業規模持續增長,提升高技術產業發展質量的必然選擇,也是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迫切需要。高技術服務業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服務、生物技術服務、數字內容服務、研發設計服務、知識產權服務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等知識和人才密集、附加值高的相關行業。
二,從學習仿造轉向自主創新
裝備制造業過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跟蹤仿造的現象比較嚴重。但是,在今后,用戶需求不斷變化,市場趨勢變革迅捷,將更加青睞自主創新。因此,企業應當加大科技投入、培養和激勵科技人員、注重創新技術能力的積聚。企業應當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加速重大成套裝備、高技術裝備及高技術產業所需裝備自主化;建立健全國家實驗室、工程中心、大型企業技術中心,不斷完善裝備自主創新體系;并且加強共性技術研發和公共平臺建設;完善制造裝備業標準。
中國的自主創新面臨著科研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雙低”的局面,科研導向和評價體
系存在弊端使得科學研究與市場嚴重脫節。而另一方面,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企業的創新潛力不能充分發揮。這一弊端是“十二五”需要努力克服的。
三,從高污多耗轉向綠色制造
裝備制造業雖不是高耗能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對環境的影響亦不能忽視。裝備制造業是向各產業部門提供裝備的產業,裝備的水平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用戶的節能降耗水平。裝備制造業自身的生產過程同樣要實現節能降耗,因此必須發展綠色技術、綠色工藝。從產品全生命周期著眼,從設計、加工到包裝、回收的各個制造環節都實現綠色化。我們要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同時加快企業兼并重組與產業集聚地建設,提高產業集中度和集聚化發展水平;還要推行“兩化融合”,實現制造模式轉變;推進節能、減排與綠色制造,推動裝備制造業的低碳化,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從注重量的擴張轉向注重質的提高
在產業高速發展時期,往往注重量的擴張,而容易忽略質的提高,忽略內在能力的提升。量的擴張必然消耗過多的資源,實際上是難以為繼的。企業應著力于產品質量的提高,著力于企業素質的增強,著力于企業能力的提升,才能應對環境和市場的變化,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才能可持續發展。
五,從重硬輕軟轉向軟硬兼施
硬件是有形的、易見的,軟件卻很重要但往往被人們忽視。今后,企業間的競爭更大程度上將取決于軟實力的強弱,產業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軟環境的好壞。軟硬兼施,無論對于地區、對于產業、對于企業,都是提升自己的重要措施。
六,從偏重通用型轉向發展專用型
隨著用戶的需求不斷變化,用戶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日益突出,通用型的產品已經難于適應市場的變化和用戶的要求。專用型產品針對用戶工藝和工況,效率高、效益好、操作簡便、功能精化,更受用戶歡迎。相對于通用型產品而言,專用型產品也是一種資源的節約。企業需要不斷開發適應市場、滿足用戶要求的各種專用型產品,既實現了差異化競爭,也調整了產品結構。
七,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益管理
我國裝備制造業就總量和規模而言,已進入世界前列,但產業的水平、效率和效益與先進國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不少裝備制造企業依然是粗放式管理、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精益管理就是把企業視作一個系統,尋求系統中各個環節、各個部分間的協調、通暢、精化,去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費,從而使系統高效運轉。我國裝備制造業從粗放管理走向精益管理,還未引起廣泛的重視,任務十分艱巨,還有相當漫長的路要走。
八,從重主機、輕基礎轉向主輔配協調發展
過去若干年的發展中,即先考慮滿足市場需要、制造出主機交用戶、關鍵零部件從國外進口。這條路雖然使裝備制造業迅速發展,但關鍵部件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制約日益顯現。近年來,主輔配協調發展氛圍逐漸形成,重視基礎、重視關鍵部件的發展漸成共識。產業發展到目前的規模,回歸到重基礎、發展關鍵零部件已經具備了條件。有條件的企業則應從主機發展延伸到關鍵部件的生產。
九,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創建知名品牌
裝備制造業中某個產業實現由大變強的標志是,該產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處于世界前三位,不僅掌握主導產品的核心技術,而且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設備和知名品牌
因而,在“十二五”期間,企業應當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大力創建知名品牌。
十,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
我國的裝備制造業應加快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服務業,向加工、生產、組裝環節的兩頭延伸;提高國際競爭力,提高為用戶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在世界制造業價值鏈中的高端地位。在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同時,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實現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專家分析認為:“美國GDP約為14萬億美元,中國約為5萬億美元,差距在哪里?我們的第一、第二產業增加值已經接近美國,差就差在第三產業上。”下一步要想辦法大力發展服務業,因為這一領域也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虎去威猶在;兔來運更昌。” “十一五”發展已精彩收官,“十二五”發展正昂首啟程。黨中央繪制出的“十二五”宏偉藍圖激發我們奮進的力量,科學發展昭示出的廣闊前景,令大家信心百倍。2011年是“十二五”時期的開局之年,更是希望之年、奮斗之年、前進之年,一幅新的壯麗畫卷將由此徐徐展開。在新的一年里,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突出主題、圍繞主線,真抓實干、銳意進取,為“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開局,奮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局面,以優異的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