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接口與CRC算法在雙DSP數據通信中的應用
性能驗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7273.htm遵照既定的通信協議,將主機與從機的查詢周期設為45μs,相應地,將通信波特率設為6Mbit/s。理論上,每45μs,主機與從機均可向對方發送32字節數據。每隔20ms對雙方的通信數據量進行統計,從而驗證通信速率是否滿足要求,以及通信過程中是否存在丟碼現象。
主/從雙方約定好向對方發送的數據內容,這樣接收方就可以將接收到的數據與理論值作比較,從而得到通信過程中的誤碼率。
主機與從機均以CCS3.3作為開發環境。在CCS3.3中對上述統計結果進行實時監測如圖5。
在20ms時間段內,主機與從機均向對方發送14222字節數據,與理論值一致;接收方接收到的數據量與發送方所發送的數據量一致,證明通信過程中誤丟碼現象;接收方接收到的數據內容與約定值一致,證明通信過程中沒有誤碼。
結語
本文的創新點在于:針對本系統的結構特點和性能指標,設計了富有特色的通信協議。通過引入從機發送請求機制,解決了SPI從機不能發起數據傳輸的問題;通過引入CRC校驗和錯誤幀重發機制,提高了SPI總線的差錯檢測能力。實驗證明,通過多項措施配合使用,實現了雙DSP之間高速、高可靠性的數據傳輸,滿足系統要求。
通信相關文章:通信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