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是過剩之冬還是發展之春
在西安隆基1萬平米的廠房里,上百名工人圍著66臺切片機不停忙碌著。每年生產的1億片多晶硅片從這里銷往國內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4756.htm“對于是否過剩的爭論,其實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這個產業‘兩頭在外’的格局。也就是說,原材料從國外進口,產品又幾乎95%都賣給國外,過于依賴國際市場,外部的風吹草動很容易影響國內企業生存。”孫廣彬告訴記者。
今年1至9月,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額超過207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10%,這意味著最近三年出口額的平均增速都超過100%。
馮華說:“我們是生產的大國,卻是消費的小國。目前,全國生產的光伏組件,在國內運用的不到1%。我們廠的產品90%出口國外,成為國際市場的‘搬運工’和‘組裝工’,可我們更希望看到自己的產品在國內發揮作用。”
業內專家表示,當前國內市場未能充分啟動,整個行業規模效益尚未充分發揮,是制約國內光伏產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如果國內市場能進一步開發出來,對降低國內光伏產品的綜合成本有益,將促進國內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孫廣彬說。
開啟國內市場,拓寬光伏產業發展新空間
在全球發展低碳經濟、提倡節能減排的背景下,光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將成為“十二五”期間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十二五”規劃建議中也著重提出,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有序發展包括節能環保、新能源等在內的一批新興產業。日前《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也明確提出,開拓多元化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市場。
江西南昌市發改委副調研員柳華認為,所謂戰略新興產業,就是開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戰略產品必須找到市場,這才是新興產業的生命力所在。”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不少地區已經認識到開啟國內市場對于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太陽能光伏產業示范園區400多畝荒沙地上,記者看到了1610個朝南支起的39度角太陽能電池組件金屬框架。靖邊光伏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總裝機200兆瓦,建成后將有效帶動當地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品就地利用、轉化。
在金屬框架間穿梭的項目負責人雷強告訴記者,這批是陜西光伏產業有限公司投資的全省第一個太陽能發電項目,一期工程裝機10兆瓦,今年9月份全面鋪開,明年6月份開始發電。
目前,在陜西像這樣的光伏產業園區正如雨后春筍般成長,陜西的太陽能光伏產業正逐漸形成以“需求拉動市場、市場帶動應用、應用促進產業”的良好態勢。
但雷強告訴記者,作為市場末端的光伏發電,目前仍面臨諸如多晶硅原料供給不足、自主研發能力較弱、發電上網成本較高等亟待突破的問題。
對此,業內專家呼吁,政府出臺政策積極推進光伏發電系統推廣,進一步培育國內市場;并通過技術進步和擴大應用高新技術的規模,進一步降低光伏發電成本。
“不過,即便發電上網成本較高,很多公司現在賠本也要做。因為大家都看到,隨著研發成果的不斷應用,上游多晶硅材料的生產技術也在不斷提升,光伏發電的成本將越來越低;加之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上也能獲得大力扶植。光伏產業仍是前景無限,需要搶占市場。”雷強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