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準入標準擬定完畢 等待審批
5月17日,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巡視員王勃華在光伏產業聯盟成立大會期間告訴記者,《多晶硅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和《多晶硅準入條件》已經擬定完畢,正提交上級部門審批,不久即將公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9161.htm“具體發布時間我不方便透露。”王勃華告訴本網記者。
2009年9月份,國務院發布《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國務院38號文),提出多晶硅產能過剩問題。
此后,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求發曾表示,根據第38號文,到2011年前,淘汰綜合電耗大于200千瓦時/千克的多晶硅產能。
根據工信部的要求,新建多晶硅項目規模必須大于3000噸/年,占地面積小于6公頃/千噸多晶硅,太陽能級多晶硅還原電耗小于60千瓦時/千克,還原尾氣中四氯化硅、氯化氫、氫氣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
王勃華指出,國內的光伏產業依舊存在許多問題。其中之一是多晶硅產業出現投資過熱傾向。
調查顯示,國內多晶硅產業計劃投資總額達1340億元,實際投資額為470億元;已建成項目設計產能4萬余噸,在建項目設計產能6萬多噸,合計約10余萬噸(目前業內投資水平約為每千噸8億~10億元)。
“雖然在建項目設計產能包含了擬分步實施的多期工程建設目標,但若不及時加以規范和引導,資金持續投入、大量項目集中開工建設,必然出現產能過剩現象。”王勃華說。
另一方面,國內在多晶硅關鍵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和成本上仍與國際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的高端設備仍需進口。薄膜太陽能電池主要生產設備與國外還有較大差距;部分太陽能電池用配套材料仍未擺脫對進口產品的依賴。
此外,國內光伏產業還缺乏一系列標準體系。王勃華說,多晶硅生產還沒有統一的能耗、占地及環保標準,光伏產品和應用技術標準的制定落后于市場的發展,產品質量認證制度尚不完善等。
王勃華透露,此次兩個即將發布的文件是為了配合落實國務院38號文。為了擬定兩個文件,工信部曾經過長達數個月的多路摸底調研。
當天,在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和發改委高技術司的引導下,國內23家單位(其中20家為光伏企業)建立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王勃華擔任聯盟秘書長。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肖華表示,產業聯盟的成立是應對國際行業競爭的有效方式,對于中國光伏產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中國光伏產業進入了攜手共進、聯合發展的新時代,聯盟將致力于整合產業資源、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增強行業凝聚力,擴大國際影響力。
一位業內人士稱,光伏產業聯盟的成立將依托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可能參與到有關標準的制定當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