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行業淪為國際打工者
據媒體報道稱,最近經常有小型多晶硅企業向四川新光硅業拋出“繡球”,希望新光硅業對其進行收購,很多企業表達了意欲退出多晶硅行業的想法。四川新光硅業董事長秘書李紅向《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證實,最近確實有幾家企業提出過出售意向。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8991.htm據分析,2010年上半年國際多晶硅價格約每公斤50~55美元,而國內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成本多在每公斤50~60美元左右,因此相關企業打算退出也就不難理解。
“光伏產業是新興產業,但是其目前的發展卻遭遇了類似于鋼鐵產業一樣的困境。如果說鋼鐵業發展受限于國外的鐵礦石價格,那么光伏產業的發展則主要受限于對國外應用市場的依賴。”高宏玲表示。
開啟國內市場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秘書長林如海表示,其實國內光伏產業的起步并不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開始發展。但市場體系遲遲未能培育起來,產業鏈條環節關系一直未理清晰。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培育下游市場是突破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瓶頸的關鍵。”
“眼下發展國內市場時機已經成熟。”保定英利集團首席戰略官、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馬學祿在接受《中國經濟和信息化》采訪時表示。
據介紹,在歐洲,到2050年光伏發電將占總發電量的50%~60%,因此光伏發電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盡管目前光伏發電成本要高一些,不過隨著光伏發電的大規模應用,其發電成本必然會下降。
保定英利集團首席戰略官馬學祿以風電葉片為例解釋道:“此前國際市場風電葉片售價達600萬元/套,中國研制出來以后國際價格降到70萬元/套,當中國將價格降到50萬元/套時,國外企業只好退出。多晶硅行業發展也是如此。由于近幾年中國多晶硅的發展,多晶硅價格開始顯著地下降。”
他認為,后來多晶硅價格的跳水,金融危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只要中國能制造,價格肯定會下來”。
不僅如此,現在在某些東部發達地區已經具備應用光伏發電的條件。馬學祿表示,現在光伏發電的成本大概在每度1.5元~1.6元之間,而東部地區夏天實行峰谷電價,其峰期電價大概在1元左右,這樣的水平,國家完全能夠補貼得起。他認為,通過節能降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能節省出相關補貼資金。
馬學祿指出,如果太陽能可以并網發電,還能開啟很大一塊民間光伏產業應用市場。業內多位人士都認為,通過補貼支持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將會引導國內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