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發展方興未艾
在整個特高壓工程布局中,晉東南-南陽-荊門線只是開局。根據國家電網下一步規劃,到“十二五”初期,國家電網將建成“兩縱兩橫”特高壓骨干電網,將陜北、晉東南煤電基地的電力輸送到華中、華東地區;將蒙西煤電基地電力送到華北、華東地區;將西南水電送到華中、華東地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7598.htm國家電網公司研究室主任葛正翔表示,采用特高壓加快能源基地的電力外送工作,不久就會付諸實施。預計智能電網總投資規模接近4萬億元。2009~2010年,投資約5500億,其中特高壓電網投資830億元;全面建設階段投資約2萬億元,其中特高壓電網投資3000億元;基本建成階段投資1.7萬億元,其中特高壓投資2500億元。有了特高壓輸電的技術支持,國家智能電網的建設,在2010~2015年將大面積推開,計劃到2020年,全面建成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為此,國家在特高壓輸電方面的投入將超過6000億元。
可再生能源并網是關鍵
有研究預計到2020年,中國清潔能源總量將達到5.7億kW,其中風電裝機將達到1億kW以上。清潔能源將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隨著社會對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日益重視,以風、光、核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將迅速發展。
“而清潔能源的發展,對電網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家電網對外聯絡部新聞處副處長劉心放表示,只有建設智能電網,才能適應并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由于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隨機性、可調度性低的特點,大規模接入后對電網運行會產生較大影響。中國相對集中的資源分布條件、相對薄弱的電網發展基礎以及新能源迅猛發展勢頭和基地式開發模式,對電網的適應性和安全穩定控制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智能電網首先應該是“堅強的電網”,才能實現能源的大范圍優化配置,保障安全可靠的電力供應以及打破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制約。
為此,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認為,應盡快把堅強智能電網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他同時表示,建設堅強智能電網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戰略性選擇。由于堅強智能電網建設是一項涉及多領域、跨行業乃至社會理念轉變的龐大系統工程,因此,必須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統一認識、統一目標、穩步推進,才能更好地把握世界發展趨勢,抓住歷史機遇,實現電力系統和相關產業的跨越式發展。這也是促進新能源發展的重要基礎。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處處長梁志鵬透露,目前國家能源局也正在著手建立新能源并網技術規范以及新能源檢測機制,目前已經安排了少量資金對相關工作予以支持,國家電網制定的風電場、光伏電站接入電網的技術標準對國家標準制定將起到參考作用,預計國家標準規范將很快得到完善。
智能電網是解決可再生能源并網問題的關鍵已成為共識。以風電上網為例,截至2008年底,風電的裝機容量從2002年前的46.8萬kW迅速發展到1200萬kW,大增了25倍,是“十一五”規劃任務的2倍。到2020年中國風電裝機將達到1.2億kW,約為2008年裝機量的8倍多,比原先的規劃目標大為提高。
不過,與快速增長的裝機速度大相徑庭的是,近三成的機組處于閑置狀態。風力發電不穩定,接入技術、輸電技術不過關,均是風電發展建設過程中最為敏感的焦點問題。風力屬于不可控的能源,時有時無,時大時小,而要把風電變為穩定的電源,就需要對它進行調峰。
劉心放表示,調峰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建蓄能電站、儲能基地等,但這些都比建堅強型智能電網的成本高、適用性也較弱。“建智能電網可以實現全國性的電力調配,從而把清潔能源送到需要電力的地方,實現電力供需的實時調配。”
舒印彪認為,借助這個智能電網,將煤電和風電“打捆”輸送,就能夠將西北地區的風電輸送到華北、華中、華東負荷中心,實現風電在全國范圍內消納。
信息化是基礎
智能電網被喻為電力系統的“中樞神經系統”,是當今世界電力系統發展變革的最新動向,也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王永干秘書指出,智能電網融合了電網、通信、IT、新材料等各行業的科技成果,只有各行業融合,才有助于促進和建設好智能電網。
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總工程師葛旭波認為,信息化是建設堅強智能電網的基礎,智能電網建設將為電網信息化的發展帶來變革。智能電網的本質就是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它需要在創建開放的系統和建立共享的信息模式的基礎上,整合系統中的數據,優化電網的運行和管理。要實現整個電網中無所不在的“智能”特色,電力和IT產業的協作是必然的。在國家電網智能電網計劃中,大約有60%~80%的投資將用于實現遠程控制、交互智能等非傳統項目。電網對IT支撐需求之強烈前所未有,智能電網將成為拉動電力行業信息化需求新的增長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