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計算機產業現狀與趨勢
一、2009年全球工業計算機發展概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6815.htm(一)工業計算機產業迅猛發展
工業計算機是工業自動化設備和信息產業基礎設備的核心。傳統意義上,工業計算機主要用于工業生產過程的測量、控制和管理,但今天的內涵已經遠不止這些,其應用范圍也已經遠遠超出工業過程控制,而是應用在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各個領域。
隨著近年來無線網絡技術、信息家電、汽車、以及醫療等行業的蓬勃發展,從而使得原本"鮮為人知"的工業計算機如今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于在以上這些行業中工業計算機正越來越多的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便使得工業計算機產品在未來行業市場上的需求和發展也變得更加旺盛而迅猛!
工業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已經滲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已由智能建筑、交通智能、車載計算機、醫療儀器等工業領域擴展到無線基礎設施、網絡應用設備、網絡安全、多媒體應用、金融服務等網絡通信與數字多媒體相關的領域。
3C融合、三網融合、企業信息化加速進行,無論是信息產業基礎設備、還是企業計算市場,對工業計算機的需求從來都未像今天這般為IT業所重視。工業計算機已經成為信息產業基礎設備的核心,包括移動計算平臺、通訊計算平臺、車載計算平臺、工業控制、商業控制、電子商務平臺和信息家電,還可應用于與Internet相聯接的接入設備。
從軟交換機到即插即用的通信服務器,工業計算機將成為一個與信息網絡融為一體、以人為中心的隨時隨地的服務平臺。各種各樣的工業計算機技術將無處不在,它們將通過多樣化網絡通信方式(無線或有線,個人網或家庭網,短或長距離),無縫地集成在一個信息網絡里,隨時隨地為人們提供所需要的豐富多彩的服務,而又不為人所察覺。
新的工業計算機體系結構有更強的交互和互操作性,同時也是多種信息系統的融合平臺。最后,工業計算機將朝著創建一個開放、標準化平臺的方向發展。
(二)中國工業計算機產業發展歷程
1、STD總線技術開創了低成本工業自動化技術的先河
工業計算機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其標志性產品是STD總線工業計算機。STD總線最早是由美國Pro-Log公司和Mostek公司作為工業標準而制定的8位工業I/O總線,隨后發展成16位總線,后被國際標準化組織吸收,成為IEEE961標準。1991年,由信息產業部電子六所牽頭成立了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STDMG/P.R.C分會,在國內推廣普及STD總線。
STD總線技術是機籠式安裝結構,具有標準化、開放式、模塊化、組合化、尺寸小、成本低等特點,并且設計、開發、調試簡單,得到了當時急需用廉價而可靠的計算機來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中小企業的廣泛歡迎和采用,國內的總安裝容量接近20萬套,在中國工業計算機發展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實踐證明:可靠而國產化的工業計算機適合中國國情。
2、開放標準造就了一個PC-based系統時代
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正式推出了開放架構IBM PC機,震動了世界,也獲得了極大成功。隨后PC機借助于規模化的硬件資源、豐富的商業化軟件資源和普及化的人才資源,于80年代末期開始進軍工業計算機市場。美國著名雜志《控制工程》在當時就預測"90年代是IPC工業計算機的時代,全世界近65%的工業計算機將使用IPC,并繼續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長"。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了這個論斷的正確性。
從1997年開始,我國的工業計算機廠商開始進入IPC市場,促使IPC的價格不斷降低,也使工業計算機的應用水平和應用行業發生極大變化,應用范圍不斷擴大,IPC的應用從傳統工業控制向數據通信、電信等對可靠性要求較高的行業延伸。目前,中國IPC大小品牌約有15個左右,主要有研華、凌華、研祥、華北工控等。值得一提的是,IPC開創了一個嶄新的PC-based時代,拉開了工業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走向開放平臺的序幕。
3、迅速發展和普及的工業計算機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通信和計算的融合是大勢所趨。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的發展使獨立的業務應用逐步融合為更易使用的、集成的業務應用,同時融合帶來了一個新的契機,它必須是一個兼容并蓄的通用平臺,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有一個特點,就是一定要有一個開放的標準架構。這對工業計算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IPC結構和金手指連接器的限制,使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散熱和高可用性問題,1997年國際PICMG(PCI工業計算機制造者組織)發布了新一代工業計算機技術CPCI,即PICMG2.0標準。為了在國內更好的推廣新技術,1998年STDMG/P.R.C分會正式更名為PICMG/P.R.C分會,并成為國際PICMG組織的執行會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