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閉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工控自動化 > 設計應用 > 超聲相控陣系統中高精度相控發射與接收的實現

        超聲相控陣系統中高精度相控發射與接收的實現

        ——
        作者:精密測試技術與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 陳世利 靳世久 王秀平 時間:2005-12-27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摘 要:本文描述了如何利用FPGA在系統中實現高精度相控發射與接收。所有的發射和接收參數PC機計算并通過ISA總線寫入FPGA的。

        關鍵詞:相控陣;超聲檢測;電子掃查;FPGA


        引言

          超聲檢測在各種工程上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而且聲束聚焦對于超聲診斷也愈來愈重要,因為人們總是希望看到更小、更細微的組織結構,這不僅要求提高工作頻率、而且要求聲束聚焦。聲束的聚焦類似于光束通過透鏡的原理,最簡單的方法是將換能器直接作成凹面陣實現聚焦。但此時其焦點是固定的,而在超聲聚焦應用中都常需要調整焦點(改變焦距和聚焦的方向),如用機械方法調焦很不方便,速度也慢。超聲相控陣的方法是用電子技術調整焦點位置和聚焦的方向,它的基本思想是控制超聲探頭中不同單元之間的觸發延時時序,在精確的延時時序控制下,不同單元發出的超聲波在空間發生干涉,產生所需要的合成波束(見圖1)。相控超聲波的這種特性非常適合于無損檢測。首先可以通過電子切換選用不同的單元,實現波束的快速移動(即電子掃查),明顯提高缺陷的檢測效率,比單個單元的常規探頭檢測速度快一個數量級。其次相控超聲波束很容易實現波束偏轉,不用移動探頭就可以實現動態“扇掃”。當然這也要歸功于現代集成電路技術發展,因為發射與接收的延時控制在納秒級,而且信號的采樣與處理需要很高的吞吐量,針對上述特點,采用FPGA技術研制一套數字式多通道信號發射與接收設備已成為可能。

        圖1  相控超聲波束偏轉與聚焦控制延時時序示意圖


        FPGA在系統中的應用

          由于該系統涉及到許多控制信號的時序配合和大容量數據的緩沖問題,采用FPGA可以很好的滿足系統要求。比如Altera的Cyclone系列的EP1C3具有的單元數、RAM以及I/O管腳等非常適合本文描述的系統。圍繞FPGA的系統設計示意圖見圖2。該相控陣系統采用2個64單元的探頭,通過四選一開關切換電路實現波束的快速移動。由于發射與接收的延時控制在納秒級,即使FPGA的時鐘為100MHz,延時控制精度也只能做到10ns。如果通過提高FPGA的時鐘頻率來實現更高的延時控制精度,將給電路設計帶來困難,并且成本也加大,故采用精度為2ns的延時線實現10ns以內的延時要求,此時FPGA只需要3根I/O線用來控制選通延時線就可以實現10ns以內的延時要求。

        圖2  FPGA在發射與接收延時控制中的應用

          利用FPGA內部的大容量RAM對接收的超聲信號進行緩存與合成延時控制。這種延時控制可以通過圖3進行解釋。在FPGA中為每一路參與合成的超聲波束開辟一個相同容量的buffer(比如2kbytes)。當信號到達時,buffer的寫允許,采集一定數據量后,如果還有波束未到達就延時等待,直到參與合成的所有波束到達并采集后,所有buffer的讀同時允許,通過D/A和模擬加法電路就可以實現超聲波束的合成了。當然,利用FPGA的buffer實現的延時精度只有10ns,所以D/A后面仍然需要延時線配合。表1.列出了上位機需要寫給FPGA的控制參數,這些參數通過ISA總線,以word(16bits)的形式寫入,其中包括發射延時、發射選通允許、發射四選一開關、發射脈寬、Buffer的大小、接收選通允許、A/D轉換開始時間、接收四選一開關以及接收延時等待。

        圖 3.  利用FPGA內部RAM對接收波束進行緩存與合成控制

        表1  上位機需要寫給FPGA的控制參數

        發射延時控制:10ns級延時,13bits
        2ns級延時,3bits
        選通
        發開關
        空,保留
        發射脈寬(10ns級),8bits
        超聲波Buffer的大小,16bits
        選通
        A/D轉換開始時間(也就是Buffer寫允許相對于同步脈沖延時),10ns級,15bits
        收開關
        接收延時等待,10ns級,11bits
        2ns級延時,3bits

        精確延時控制驗證方法

          利用FPGA與延時線的方法實現精度為2ns的延時控制,對于發射來說,調試與驗證比較容易,只需要一個多通道500MHz的示波器就可以了。從FPGA發射一個方波同步脈沖和一個方波激勵脈沖,一級一級的往后測試,直至相控陣探頭。通過示波器可以觀察從FPGA到探頭整個電路的系統延時以及激勵脈沖相對于同步脈沖的延時間隔,該間隔由FPGA內部參數決定,并且可以修改。

          對于接收延時控制是否準確的驗證稍微困難一些。因為接收的不是方波脈沖,而是7.5MHz(探頭單元固有頻率)的近似正弦超聲信號。為了驗證延時控制是否正確,需要在超聲波接收電路之前加上一個不連續的,只有若干周期的7.5MHz的正弦信號,一般的信號發生器沒有這種功能。利用系統上的FPGA配合100MHz D/A比較容易產生這種特殊信號。采用VerilogHDL設計的FPGA程序如下:

          reg     [3:0]  da_cnt;    //正弦表指針

          reg     [15:0] da_encnt;   //D/A允許計數器

          reg     daen;     // D/A允許

          assign  AD_DATA_OUT = AD_test; //D/A數據總線

          always @ (posedge CLK)  //D/A允許控制da_encnt

          begin

          if(SYN_PULSE)da_encnt <= 16'b0;    

          else    da_encnt <= da_encnt + 1;  

          end


          always @ (posedge CLK)      //daen

          begin

          if(da_encnt > 65)  daen <= 1'b0; //一共輸出5個周期

          else     daen <= 1'b1;

          end


          always @ (posedge CLK)   //正弦表指針da_cnt修改

          begin

          if( (SYN_PULSE)||(da_cnt >= 12) ) da_cnt <= 4'b0;    

          else   

          begin

          if(daen)  da_cnt <= da_cnt + 1;    

          else     da_cnt <= 4'b0;

          end

          end


          always @ (posedge CLK)  //通過D/A輸出正弦表

          begin

          case(da_cnt[3:0])

          4'b0000: AD_test <= 128;    //0

          4'b0001: AD_test <= 187;

          4'b0010: AD_test <= 233;

          4'b0011: AD_test <= 255;

          4'b0100: AD_test <= 248;

          4'b0101: AD_test <= 213;

          4'b0110: AD_test <= 159;

          4'b0111: AD_test <= 97;

          4'b1000: AD_test <= 43;

          4'b1001: AD_test <= 8;

          4'b1010: AD_test <= 1;

          4'b1011: AD_test <= 23;

          4'b1100: AD_test <= 69;   //12

          default: AD_test <= 128;   //13

          endcase

        end

          通過上述方法可以產生出比較好的接近7.5MHz的若干周期的正弦波形,將該波形加到其它電路板超聲波接收電路之前,可以驗證接收延時控制是否準確。實驗證明,FPGA加上延時線完全可以實現精度為2ns的超聲波發射與接收延時控制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Michael Moles and Fabrice Cancre, "ELEMENT PARAMETERS FOR ULTRASONIC PHASED ARRAYS", CP615, Review of Quantitative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VoL 21, ed. by D. O. Thompson and D. E. Chimenti, pp855-860.

        2. 鐘志名, 梅德松, "超聲相控陣技術的發展及應用", NDT, Vol.24, No.2, Feb. 2002,pp69-71.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陵县| 澄城县| 图们市| 泸水县| 米泉市| 苍梧县| 阳曲县| 新密市| 乌拉特后旗| 新龙县| 宜良县| 庄浪县| 科技| 海原县| 玉屏| 博乐市| 曲靖市| 田阳县| 东莞市| 云浮市| 微山县| 新闻| 格尔木市| 郁南县| 永安市| 武川县| 曲松县| 上饶县| 黄大仙区| 红安县| 旅游| 永新县| 白河县| 卓资县| 新乡县| 丹寨县| 文化| 综艺| 赞皇县| 交城县| 徐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