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從財富神話到進退維谷
9月26日,國務院批轉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38號文),文中明確指出多晶硅“產能已明顯過剩”。至今為止,能夠“享受”到由國務院如此點名肯定的過剩產品還不多。這一點名,使多晶硅一下子從一個創造財富神話的產品,變成了讓人進退維谷的產品。蹊蹺的是,僅僅在兩年前,多晶硅在中國還是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產品,怎么短短兩年之內,就成了讓國務院點名的過剩產品呢?如果是真的過剩,那么到底有怎樣的特征顯示?如果是人們對其過剩的擔憂,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擔憂?不管是不是過剩,這個產業又應該如何破繭重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0691.htm財富神話吸引蜂擁上馬
多晶硅成了2006~2008年投資領域最熱門的詞匯。在四川、江蘇、江西、河南、湖北、內蒙古等20多個省區,有近50家公司先后進軍多晶硅領域。一個個預算投資數十億元的多晶硅項目在各地立項上馬:賽維LDK在江西的年產1.5萬噸多晶硅項目、大陸集團在內蒙古的年產1.5萬噸項目、通威集團在四川的年產1萬噸項目、中能江蘇在徐州的年產1萬噸項目、愛信硅科技在云南的年產1萬噸項目、南玻集團在湖北的年產5000噸項目、江蘇陽光在寧夏的年產 4500噸項目……
多晶硅也成了上市公司追捧的香餑餑,只要涉足多晶硅項目,企業就能憑借新能源概念受到市場的熱捧。一夜之間,“擁硅為王”成為業間名言——誰擁有了多晶硅,誰就能吸引到大量的投資。
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經濟技術管理部提供給媒體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09年6月底,我國已有19家企業的多晶硅項目投產,產能規模達到3萬噸/年,另有10多家企業在建或準備擴建多晶硅項目,總規劃產能到2010年預計將超過10萬噸。而2008年我國多晶硅的總需求量才1.7萬噸。有專家表示,這些產能若全能兌現,將相當于全球多晶硅需求量的2倍以上。
在此背景下,國務院38號文出臺,要求抑制多晶硅行業的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
不同于其他大宗化工產品,作為新興產品的多晶硅,其產能過剩也頗有“新意”。
一是“紙上產能”過剩。近期科技部的一份內部調查報告指出,媒體和官方采信的都是規劃產能,與實際產能相去甚遠。據了解,國內已建或在建的多晶硅項目都是國際金融危機前立項的,由于投資巨大,金融危機一來,很多項目由于資金原因其實已經擱淺。而且不少項目都規劃了多期工程。例如有的企業對外宣稱要建年產 1萬噸的多晶硅生產線,而實際一期開工的產能只有1000噸,其余產能僅是一種可能性。一個已經立項的多晶硅項目負責人就坦誠地告訴記者:“我們只是技術方,金融危機后,由于投資方的資金沒到位,所以項目暫時沒有建設。但我們還是會適時重啟這個項目。項目規劃總產能是年產3000噸,我們將先建設年產 1000噸的一期工程。”
二是低水平重復建設。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立時說:“我國已建多晶硅項目基本都采用改良西門子法,但是該方法能耗較高、生產成本高。所以多晶硅行業的關鍵問題在于是否過得了能耗關和成本關。”
三是階段性失衡。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產業經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劉峰認為,產能過剩一般是成熟產業才會得的“老年病”,多晶硅屬于新興產業,如同新生兒,應該不會患這種病。所謂產能過剩,實際上是快速成長的產業供應鏈內短期出現的各環節之間、上下游之間、產能與基礎設施之間的不平衡和不銜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