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家采用新法產硅 英利欲站光伏技術高端
11月18日上午,六九硅業的技術合作方負責人站上講臺向全場四五百位國內外來賓介紹六九硅業項目時,引來掌聲一片。國外技術合作方為六九硅業從設計、建設到生產啟動提供了支持,使六九硅業占據了技術前沿。“通過與國際專家的合作,我們建立起了一支數十名工程師的技術團隊,其中主要的技術人員有著平均12年以上的多晶硅生產和實際操作經驗。”參與了整個六九硅業建設過程的蔡春立說。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0026.htm據了解,多晶硅生產的先進技術過去完全掌握在美、德、日等國家的7家大公司手中,在這種技術壟斷的形勢下,國內多晶硅生產一度受制于人。由于多晶硅生產處于光伏產業鏈條的上游,2007年9月27日六九硅業籌備處成立時,干脆定名為“籌糧處”,以決心破解原料難題。“技術引進之后,我們所做的最主要工作就是消化吸收再創新。”蔡春立指著一片管網設備間說:“你看,這套四氟化硅制備系統完全依靠我們自己搞出來的!”
據他介紹,硅烷法生產多晶硅工藝需要以四氟化硅為原料,但四氟化硅生產在國內仍停留在實驗室水平,而來自國外的專家也拿不出完整的工藝設計,只提供了一個“idea(構想)”。
化工材料專業出身的蔡春立帶領團隊開始了攻關,并和國內一些大學合作,先在實驗室內模擬,從小模型做起,一步步放大,最終使四氟化硅的生產設備定型。
2009年5月,六九硅業同時向國家知識產權局遞交了5項專利申請。“從生產過程中雜質是什么都不清楚,發展到申報專利,六九硅業的道路值得很多企業借鑒。”英利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蔡春立則瞄準了一個更高的目標——— 明年開建的二期工程將采用硅烷—流化床工藝,這種工藝代表著目前多晶硅行業的最高水平。
低價策略———能耗降低引發成本、市場連鎖反應
2009年年初,國家能源局啟動的首個太陽能特許權項目開標。在這個10兆瓦的項目競標中,英利與國投電力聯合體報出了0.69元/千瓦時的電價。
此價一出,業界震驚。“英利敢以這個價格競爭,依靠的就是即將投產的六九硅業。”10月15日,英利董事長苗連生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據六九硅業有關人士介紹,新硅烷法生產多晶硅,將比三氯氫硅法耗電減少 38%,最高純度可以達到 9N(99.9999999%)以上,而太陽能電池只要求達到6N。“以此測算,六九硅業產出的多晶硅成本為28美元/公斤。”
這又是一個足以令業界震驚的價位,目前絕大多數廠家的多晶硅成本在30美元/公斤以上。
以六九硅業以及正在實施的旨在提高光伏電池轉換效率的“熊貓計劃”為支撐,在當前市場背景下,英利展開了低成本下的價格策略。“實行低成本下的價格策略,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向外界宣布,多晶硅天價時代已經結束,光伏企業盈利需要做足內功。”苗連生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英利的低價基礎是技術進步帶來的高效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