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疫情之后的“加村”程序員:被高薪爭搶,在家做遠程“硅谷人”
最近,隨著疫苗的全面開打,亞馬遜、微軟、谷歌等一眾硅谷科技大廠已經開始馬不停蹄地計劃著把員工們從家里拉回公司上班了。
已經居家辦公快一年的劉源(化名)也在本周一收到了公司讓6月回辦公室的郵件,頓時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涌上心頭:“自由的日子即將結束,我又要開始加入101的通勤大軍了。”他向硅星人訴苦說。
劉源在去年6月才搬了家,現在要開車去公司的話,每天得至少花費3小時在通勤上。呆坐家中,劉源想起了前幾天跟自己聊天的朋友Jim。Jim在溫哥華本地科技公司工作了六年,最近正準備跳槽到硅谷初創公司KeepTruckin——當然,是以遠程工作的方式,但是薪水已經和身在硅谷的他相差無幾。
想想加拿大寬松的移民政策、低得多的物價,劉源也開始動了搬去曾被戲稱為“加村”的加拿大的念想。
在過去,工作機會少、工資不高不低的加拿大并不在劉源的選擇列表上。但一打聽,他發現:最近很多硅谷科技公司都在加拿大放出了遠程工作職位,現在很多加拿大的工程師不但可以以居家辦公的形式直接加入這些頗具潛力的硅谷公司,工資也隨著挖人的熱潮水漲船高,已經趕上了硅谷本地員工。
“做個遠程硅谷人也挺不錯的。”他說。
| “云”涌入的硅谷公司,攪動著池水
在去年初,身在溫哥華的Jim本來是想辭職前往硅谷的,卻被猝不及防的全球疫情封鎖打亂了腳步。但沒想到的是,疫情之后,這個赴美計劃已經不再有吸引力:
短短一段時間,他已經在線面試了三家美國公司,無一例外的都是遠程工作的職位,入職后直接開始遠程工作,完全沒有搬家的必要了。
這不是個例,Jim的不少同事都收到了各種硅谷科技公司獵頭來挖人的郵件。因為溫哥華跟硅谷同屬一個時區,組員間開會、溝通都不是問題,因此,“物美價廉”的加拿大人才成為了美國公司的新招納目標。
而且,這些不差錢的硅谷公司給出的薪資條件都非常豪爽。Jim表示,“我拿到offer的兩家美國公司,給出的薪資比目前的漲了20%和25%。”這遠高出了疫情前直接在加拿大跳槽能拿到的工資漲幅。
但最近在溫哥華,跳槽后20%的漲幅其實并不算高,最近加入Coinbase的Lucas拿到的offer總薪酬更是上漲了近50%。Lucas告訴硅星人,他將自己的offer跟Coinbase在硅谷的同等級工程師進行了對比,發現已經幾乎能夠匹配硅谷的薪酬。
要知道,在過去,一個溫哥華軟件工程師能拿到的薪資,一般只能達到同類型、同級別硅谷工程師的50%-70%左右。
跟Jim不同,已經在溫哥華安家的Lucas其實此前并沒有搬去美國的打算。在2010年從UBC本科畢業后,Lucas已經在溫哥華的科技行業工作了快11年,輾轉過微軟、亞馬遜和現在所在的創業公司。妻子在****工作,兒子已經開始上幼兒園,家里還養著一只金毛犬。
“我們一家早已習慣了在溫哥華的生活。”Lucas說。春天賞櫻、夏天劃船、秋天登山、冬天滑雪的日子讓他感到自在快活。”而在疫情之前,他也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能在溫哥華,居然能拿到跟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硅谷差不多的工資。
Lucas投Coinbase的時候本沒抱太大的希望,但憑借著豐富的后端工作經驗和不錯的面試表現,他卻意外順利地成為了Coinbase在加拿大的第一批遠程職工之一。
就目前在Coinbase的工作狀態來講,Lucas并沒有覺得跟過去一年的居家辦公有多大不同。“經歷了疫情,大家現在都習慣了線上辦公,你人在硅谷還是在溫哥華其實并不重要,科技公司的工作模式都差不多。”他說。
早在去年9月,Facebook就曾廣發郵件給身在加拿大的工程師,表示他們正在制定遠程招聘方案。本周,Facebook正式官宣在加拿大招聘100%遠程工作的職位,職位超過180個。
而硅星人搜索后發現,除了上述幾家公司,從Twitter到Slack,最近所有硅谷一線科技公司公司幾乎都在加拿大開啟或擴大了遠程工作職位,面向的對象都是至少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工程師,也不設辦公室,直接在家“開工”。
| 緊張的本地企業,想方設法留人
隨著美國公司遠程職位的日漸增多,近期加拿大工程師們的跳槽率肉眼可見地上漲,這直接挑撥著本地公司的神經。
這周三早上,在溫哥華一家科技初創公司做后端工程師的李桐又收到了一封來自公司CTO的群發郵件。
CTO在郵件里言辭懇切向大家說道,公司董事會已經火速通過了調薪計劃,希望大家不要著急跳槽,要充分考慮公司的發展前景和股****的升值潛力。
這已經是近兩周以來,李桐所在的公司進行的第三次廣泛的“穩人心”行動了。
上周一,公司CTO就召開了全體技術人員的Zoom大會,圖文并茂地闡釋了公司如何在疫情期間逆勢增長,告訴大家公司去年不僅順利躋身獨角獸,近期還將有幾個大合作,號召大家要相信公司的未來潛力。
然而,單純地“畫餅”顯然沒有奏效,會議結束后的一周內,又有幾個工程師提出離職。
這下,公司高層明白不出實招不行了,趕緊群發了一封郵件表示他們正在擬定一個全體技術人員的調薪計劃,很快就會公布具體的實施方案。
公司不僅要求各個組的主管都要跟組員們進行深入溝通,CTO還親自找到那些剛提出離職的工程師一對一“談心”,試圖挽留他們。
李桐所在的組,最近也有兩位同事離開,這也意味著,他們小組里只剩下了他和主管兩個人。那兩人的離職原因很簡單——新東家開出的工資要比現在高出不少。
“要不是我現在還在等楓葉卡,肯定也會去面一面其他公司。雖然我們公司現在發展勢頭確實不錯,但大家都清楚,真正能拿在手上的才是自己的。”李桐說。最近李桐在跟主管的談話中也了解到,公司這次為了留下人,可能也是“下了血本”。
據他估計,不算增發的期權,公司這一波的工資的平均上調幅度應該會在15-25%左右。畢竟,當下的就業市場已經跟疫情前已經有所不同了,加拿大的工程師們開始有了更多的選擇,沒有競爭力的開價根本無法跟那些新入局的美國公司“搶人”。
實際上,李桐所在的公司總部也位于硅谷,但一直以來,溫哥華都是公司的技術大本營。因為相較于在硅谷招聘工程師,在溫哥華組建技術團隊能夠為公司省下30-50%的用人成本。
不過,公司此前的工資水平在溫哥華來說其實已經算高的了,但在這一波遠程職位的沖擊下,也要大喊吃不消。
因為正好做的是云商務相關的業務,公司的規模在疫情期間規模快速擴張,他們最近正處于大量招人的階段,沒想到人還沒招到,卻被美國來的公司們大挖墻腳。
幾天前,李桐又參與了公司的一次招聘面試,他發現,比起之前的高標準嚴要求,現在公司的招人標準明顯放低了很多。主管告訴他,最近各個組都有工程師跳槽,管理層現在很頭疼,所以有比較合適的人選都先留下,之后慢慢培養也行。
“我們公司還算是有實力可以通過調薪來留人的,其他本地的小公司現在肯定更糟心。”
| 遠程工作浪潮下,一波反向流動正在醞釀
其實李桐當時來加拿大,也是在美國3次抽簽不中后的無奈之舉。
去年趕在疫情爆發前,載著一車行李,他一路從舊金山開到了溫哥華,那時正趕上雨季,陰沉的天氣,連綿不斷的雨水,讓他無時無刻不想回到陽光明媚的加州。
相比于硅谷的工作,算上匯差,李桐的年收入幾乎減半,而眼看著跟自己一起畢業的同學有些都快拿到綠卡了,自己還在一個陌生的國家面臨著全新的開始,他感覺自己的運氣跌到了谷底。
然而,福禍相依,如今他再回頭看時,卻覺得當時簡直是一種運氣。
不僅去年免受被特朗普政府一道道移民政策“折磨”,逃過了美國失去控制的疫情和抗議,而且,來加拿大才一年多,他馬上就能拿到楓葉卡了,不必再像以前那樣為身份憂心。現在,工資也要漲起來了,以后或許還能足不出戶就實現“重回硅谷”的愿望。
最近,他的LinkedIn上隔三差五就會收到來自硅谷科技公司的招聘郵件,他把這些公司都一一存了下來,盤算等身份落實之后就都去試試,看看到時候能否“云入職”回硅谷去。
而跟文章開頭的劉源一樣,李桐在美國的前同事沈科,在了解到近期出現的這種的苗頭后,也開始認真將搬去加拿大納入了考慮。
沈科比李桐運氣好一些,在第三次抽簽中抽中了H1B,但即便是如此,他的美國生活仍然缺少著安全感。
漫長的綠卡排期、時不時發生的槍擊搶劫案件,以及硅谷越來越高攀不起的房價,讓他一直在留下和離開之間搖擺。
“來美國7年了,我還在‘硅漂’。很多人羨慕我能在硅谷工作,但實際上我在這的生活挺單調的。”
沈科2018年的時候去過一次溫哥華旅游,呆了三天,滑了滑雪,吃了各種中華美食,還跟朋友去唱了K,久違地感受了一番城市“夜生活”。
當時他就對搬去加拿大有點動心。但是工資低、工作機會少、房價高也是溫哥華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心念也只是動了動就過去了,回到美國,又立馬躺進了原來的舒適圈。
但沈科也覺得,在后疫情時代,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了。最主要的是,工作或許已不再是捆綁你必須在哪里生活的枷鎖。
最近,沈科也找其他在加拿大的朋友打聽了一下,他了解到,多倫多公司現在受遠程職位沖擊的情況還沒有溫哥華明顯,主要原因可能是溫哥華背靠硅谷、西雅圖的地理優勢,但大家都明顯感覺到最近來自美國的遠程職位變得更多了。
沈科覺得,這個趨勢其實已經開始了,只是很多人還沒有嗅到這個苗頭,等大家都開始動起來了,到時候又是“僧多粥少”的局面。或許現在開始行動,會是加入到一些公司的好時機。
“既然以后在哪里工作已經變得不再重要,那我何不去一個自己更喜歡的地方。”沈科決定不再猶豫,并向一家支持加拿大遠程工作的公司投去了簡歷。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