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擇業因素分析
|
本次調查將就業準備賦值定為0至10,0代表極不滿意,10代表很滿意。調查結果顯示:選“8”的247人,占28.3%;選“9”的123人,占14.1%;選“10”的36人,占4.1%。調查表明:大學生總體上的就業滿意度較高。
與此相對,本次調查概括出了職業選擇過程中遭遇的6類苦惱:想去的單位不要我,要我的單位不想去,獲得的有用信息較少,開始擇業時對面試考官的問題和用意毫無準備,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尚未作長期規劃,擇業過程中精神壓力較大。調查顯示:選擇“想去的單位不要我”的431人,占48.1%;選擇“要我的單位不想去”的341人,占38.1%;選擇“獲得的有用信息較少”的407人,占45.4%;選擇“開始擇業時對面試考官的問題和用意毫無準備”的210人,占23.4%;選擇“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尚未作長期規劃”的380人,占42.4%;選擇“擇業過程中精神壓力較大”的371人,占41.5%。
本次調查運用了就業準備程度量表——李克特量表,包含的問題為:“從學生到職業工作者的突變使我難以適應”,“我不知道能否勝任自己的工作”,“大學期間對工作的準備很少”,“我選擇的工作與我的性格很適應”,“我對將來自己如何一步一步晉升、發展有明確的設計”,“大學期間我已經為工作鍛煉了必要、充分的能力”,“未來的事情很難預測,走一步算一步”,“自己的升遷掌握在別人手中,職業設計毫無意義”8項,就業準備程度一般以上的289人,占32.4%,較高就業準備程度的111人,僅占12.5%。
什么影響了職業選擇?
選擇職業過程中的外在影響
本次調查將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的影響因素篩選、綜合為4類:受父母期望的影響、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受社會輿論對職業評價的影響和受求穩定、保終身等觀念的影響。調查顯示:受父母期望影響較大和很大的分別占29.8%和6.9%;受生活環境影響較大和很大的分別占43%和9.4%;受社會輿論影響較大和很大的分別占38.2%和7.5%;受求穩定、保終身等觀念影響較大和很大的分別占22.5%和6.8%。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總體上受生活環境這一較客觀的因素影響較大,而社會輿論對職業評價的影響不僅左右了職業理想的形成,還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職業的現實選擇。父母的期望和求穩定、保終身等觀念的影響隨著大學生個體獨立意識的回歸正逐步減弱,但在目前狀況下仍有生存空間。
個人狀況與職業的符合程度
調查將個人狀況分為4類:興趣、愛好,性格、氣質,能力、素質以及職業生涯的明確程度。調查顯示:對于個人的興趣、愛好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別占51.9%和29.3%;對于個人的性格、氣質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別占58.1%和24.7%;對于個人的能力、素質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別占57.4%和20.1%;對于個人職業生涯較了解和很了解的僅占39.4%和13.4%,其中說不清的占32.2%。調查表明: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大學生對個人狀況說不清,有一半左右的大學生對個人職業生涯不了解甚至從未聽說過這個概念,這些問題的存在需要就業指導部門予以重視。
評論